11月19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一:“走向更美好的城市——东莞30,30”举办。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教授级高工王富海教授作题为《通道城市“巧”战略》的报告。王教授认为东莞城市“滤网式格局”可以“巧借力”,形成自下而上的“东莞模式”。
王教授梳理了而东莞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1、创业阶段:内外发展要素的耦合,诱有活力的空间组织模式。
2、创牌阶段:顺应区域发展阶段的内部提升行动东莞的转型升级。广深新的要素转移和自身空间组织的优化产生了显著的作用。来自深圳的产业转移占到东莞引进内资的近半。
3、创新阶段;基本规律依然有效,要强化东莞的不可替代、不可或缺性。
王教授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东莞应该巧借力、猛发力。
借力:
1、 区域创新、产业集成。瞄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电子通信的应用智造环节,依托广深港在资金、研发、贸易等环节的优势,形成协调创新的产业发展思路。
2、 区域创新网络体系。
3、 区域内城市创新组合。东莞定位为国际生产制造服务中心。依托广、深、港三个区域性综合城市,分享其高等级交通设施和高质量城市服务资源,吸纳其产业、金融、知识创新等要素的辐射,减轻东莞自身重复建设的负担。
发力:
1、 紧抓城市定位,国际制造业名城,生态宜居城市。王教授指出,东莞定位就是两点:制造和人。发展战略要围绕这两个核心作文章。并且,顺应趋势,领先布局。要发展“工匠城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奥克兰。
2、 升级优势要素。
产业:依托基础、围绕核心、综合提升。
人口:多层次、包容、人文、宜居城市。
服务:生活、生产、互联。
文化:年轻、时尚、轻松、自在。
数据:重要的基础设施、产业、生产生活、城市运营。
城市:区块链、社区化、特色化、有机更新。
政府:先市场、先区域、之后才是政府干什么。
王教授还分享了6点空间策略:
1、新时代要求:不同阶段空间发展与组织的重点不同,工业化阶段关注生产空间发展,城镇化阶段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发展,新型城镇化阶段关注整体空间品质。
2、未来趋势:更多的就业是在办公室里,远程办公让传统选址理论失效,工作在家里——在社区共享办公室——在单位频率骤降,被迫出行越来越少。他建议,东莞不要过度扩大中心区。
3、上下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自上而下的生命力。
4、统筹分工推进重点:一廊两核三带多节点。
5、市域空间大格局:湾区经济地理重心借助并疏解长安虎门,活力、文化、生态、时尚的“区域科创水岸”;西北水乡是“脊梁”上最宝贵的低密度水乡生态资源,最适宜人群集聚的“大区域SOHO区”;中心组团地区,中心场-松山湖双核分工联动,快速对接广深港核心区、以多元特色和价格优势形成反磁力的“区域副中心”;东部地区应该有“特别的安排”,提议建立“深莞惠特别合作区”。
6、持续有效的“双修”:划好几条线,分好几类区,每类区都列入年度改善计划,每年做好最需要也能够做的事情,坚持十年,必有大成。未来区块链式的格局,会让东莞遥遥领先。
王教授在报告最后说,坚持改进“东莞模式”,缔造美好城市。
(根据报告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欲了解专家更多精彩观点,敬请关注中国城市规划网的后续报道。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