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学术对话十五:微事广议微更新

2017-11-29 10:0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双修背景下,城市微更新已经城市修复修补的热点,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一些隐忧也引发思考:微更新以政府和专业设计师联合推动的模式缺乏持续性、先行试点项目的后续运营资金和支持不足、普通老旧城市地区的改造过程有效协商不够等。可看出城市微更新作为一种城市治理的新颖模式,正存在“城市治理失败”的考验。因此,正视这一考验,从情怀走向理性,探索中国特色的常态微更新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为此,2017年11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举办了“微事广议微更新”自由论坛,就微更新实践中的几个关键议题,如“微更新,微在哪?”“谁是微更新的主人?”“规划师在微更新中起何作用?”“微更新关注眼前还是长远?”“如何得到居民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如何认识社区微更新作为社会培育的触媒?”“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常态化的微更新?”等进行了广泛研讨。

阳建强(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阳建强教授主持论坛。会议邀请了学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共办及国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许槟,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黄瓴,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洪亮平,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教授级高工张险峰,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薛鸣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承慧,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汤晔峥,常州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严玲,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工赵幸等9 位专家参与了讨论。

赵 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工)

发言一:赵幸--《生根发芽--东四南历史街区规划公众参与及社区营造实践》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工赵幸通过《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出台和史家胡同改造的案例介绍,提出规划公众参与及社区营造在有历史内涵性质社区微更新的重要性,她认为应提倡在不依赖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主街区更新模式。这样不仅让居民认识到家园的价值,更让基层政府看到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具备广泛复制的可能性。在这一议题下,学者们就社区更新公众参与积极性调动的问题进行了热议。

黄 瓴(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发言二:黄瓴--《见微知着:小议城市微更新》

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黄瓴教授以重庆社区更新实践对本论坛的七个议题进行了诠释,提出了城市社区发展与更新的“多元思维”思想:即回归对社区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研究的研究;对内强调多样性+弹性+适宜性;对外加强整体性+联动性+互补性;重视对社区空间与治理政策协同、社区文化的研究,同时加强构建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整合性的研究与实践平台,以实现规划的社区转向与规划教育的社区延伸。在这一议题下,学者们就规划师承担的角色进行了讨论。

薛鸣华(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发言三:薛鸣华--《中心城风貌区城市微更新的三个实践案例》

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薛鸣华先生通过对上海中心城风貌区内的三个城市微更新实践案例,提出了微改造、微提升与微设计三个微更新手段。他指出,微改造是里弄修缮中对功能对提升,解决当代人生活的问题;微提升旨在修缮整治中,在原材料、原工艺和原结构的基础上,以保护为核心修旧如旧;微设计即在时代演变中赋予环境新的生命力,打造人情味的居民生活。在三种方式的演绎下,展现可漫步式街道与可阅读式建筑,从而打造有温度的城市。之后,学者们就更新资金的成本、资金运作进行了讨论。

洪亮平(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发言四:洪亮平--《城市人居治理路径探索--以武汉市“红色物业” 社区更新为例》

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洪亮平教授首先从理论角度,对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定义进行了辨析。接下来他从历程与发展的角度,划分出我国城市人居治理三个阶段:即传统中国--“超级国家”,近代-改革开放--“极强国家、极弱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治理”.最后他以武汉市江岸区老旧社区为例,研发了“1+1”红色物业智慧管理系统,开展社区创意设计大赛,探讨老旧社区人居治理的可行路径。

张险峰(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教授级高工)

发言五:张险峰--《命运共同体与可持续更新》

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教授级高工张险峰指出:城市更新在保持持续动力方面,应首先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 “命运共同体”的更新合作观,并遵从“三得利”原则,建立双向赔偿的政策机制、加强对保有环节利益的调整,用法律制度界定明晰公共私有的边界,以保障社会公平、推动更新的积极性。

许 槟(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办及国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

发言六:许槟--《大处着眼,积微成着--落实北京新版总规的 “微更新”思考》

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办及国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许槟提出六点思考:1、重视“微更新”对城市发展的巨大影响;2、扩展“微更新”在全域空间的规划范畴;3、扩展“微更新”在要素结构的实践领域;4、落实“微更新”在空间圈层的分区引导;5、探索“微更新”在实施层面的政策机制;6、建立“微更新”在技术保障的人才队伍。

严 玲(常州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发言七:严玲--《“以人为本”适老住区微更新》

常州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严玲以常州适老社区微更新为例,指出常州社区在适老化改造诉求的背景下,微更新工作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群的公共空间使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更需要从精神层面上延续保留老年人群的传统生活习惯,创新提出“互联网+医疗”的养老服务模式,以及建立社区服务的志愿者制度,以激发老龄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王承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发言八:王承慧--《基于善治的社区微更新机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承慧副教授重点探讨了社区微更新机制,作为城市微更新的特定类型,社区微更新是预防社区衰败的重要举措。基于社区治理的角度,将社区微更新划分成两个圈层--微更新项目行动圈层和微更新制度环境圈层,并对社区微更新进行了分类。最后借鉴善治理论--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对如何提升社区能力、政府职能和支持力量提出了策略建议。

汤晔峥(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发言九:汤晔峥--《政府、社区协同模式下的微更新实践--苏州城市更新的历程和趋势》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汤晔峥副教授介绍了苏州在城市更新中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运行方式,以平江路整治更新为例,提出应基于不同社会、经济、人文背景,建立自主更新的平台、制定保障措施政策,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微更新机制。

最后,与会专家与学者、观众直接就城市微更新的议题进行了热议,阳建强教授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城市微更新不是一个小事情,在整个国家城市化转型、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阶段,它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我们要在做大尺度规划的同时还要做非常精细、微小、关注人日常生活的规划。同时微更新规划实践一定要与国家的治理体系、法律法规,运营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协调整合。只有这样,我们的微更新才能融入到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才能更加持续,更加有魅力,才能形成有温度的城市。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