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大城市怎么了?六本书读懂“城市病”

2017-12-13 08:50 来源:第一财经APP

在中国,目前共有102个城市的人口达到百万级别。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报告,到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随着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运动,到2030年,全国会有10亿人口在城市生活,占据了总人口数量的70%。

中国曾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此大规模的城市转变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也带来很多问题,考量城市的管理水平。比如,大城市的拥堵真的是因为人口太多而造成的吗?特大型城市究竟该限制还是吸引人口?“城市病”在中国蔓延,我们该如何应对和解决?这6本探讨城市发展与规划的书,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得到启示。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 著

译林出版社 2006年8月(第二版)

作者雅各布斯早年做过记者,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在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

这本书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时,很多观点明显与当时的城市规划者唱反调。作者主张要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样性,而不是清理城市贫民窟。她认为,要把城市变得更密,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混乱,而不是应该打开城市空间。她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而不是建设那些空洞而华丽的“花园城市”。她还指出,交通拥堵不是汽车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规划将许多区域生硬地隔离开来,让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

该书出版后,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近60年过去,这本书对当今中国城市规划依然还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因为今天中国大城市面临的问题,当年美国都经历过。

《落脚城市》

(加)道格·桑德斯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年2月

作者道格·桑德斯也是一位记者。在完成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雅各布斯的一次采访后,桑德斯萌生了撰写一部记录人口迁徙、尤其是农村到城市人口迁徙的著作的想法。

从2007年开始,桑德斯开始了一场全球之旅,从欧洲出发,到印度次大陆、中国和北美,深入接触包括来自肯尼亚和里约热内卢的底层平民,足迹遍布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从重庆的六公里,到孟买和德黑兰的边缘;从圣保罗与墨西哥城的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桑德斯发现,这些落脚于城市的乡村移民,正执着于他们想象中的城市中心,并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极为相似的都会空间。他将这些由乡村移民构成的城市区域称为“落脚城市”,它们位于主流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漠视与误解,同时又充满希望与活力。

桑德斯认为,世界各地的落脚城市正在创造历史。而对这种历史的冷漠,导致了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持续不断的暴动与骚乱;在亚洲、非洲与南美洲,莽撞的贫民窟清除计划,正在摧毁数以万计人的生活与未来。他们中的一些人,采取极端乃至暴力的手段,以求在都市体制中取得一席之地。落脚城市,可能是下一波经济与文化盛世的诞生地,也可能是下一波重大暴力冲突的爆发地。

《大国大城》

陆铭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

房价、雾霾、拥堵……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病”也日趋严重。大城市该如何发展?这已经是当今中国不得不面临的一道严峻考题。用行政手段限制人口流动、就可以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推进小城镇建设、让农民就地进城,就能解决大城市的拥挤?

经济学家陆铭在搜集全球142个国家的数据后发现,当一个国家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国家最大城市人口就会这个国家总人口数量相关,而且基本上国家越大,这个国家最大的城市就会越大。因此,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得到控制。北京、上海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中国人口还会继续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并且集聚的过程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不过,即便城市人口在增加,未来也不用担心大城市会被挤爆。

中国大城市发展过程中,东京的一段发展历史也十分值得借鉴和反思。199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的日本政府用行政力量进行人员疏散,东京城市人口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但首都分散计划计划的几年日本经济增速随之变缓,日本政府很快就放弃了这个计划,人们又重返市中心。

《大国大城》中还援引了一个来自美国的研究,城市中1个高科技产业的就业,可以带动5个其他行业就业岗位,其中2个是相对高端服务业,如医生和律师,另外3个都集中在消费型服务业,比如售货员和餐厅服务员。也就是说,高低技能的劳动力比例大致是1:1。

陆铭认为,中国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

《城市发展史》

(美)刘易斯·芒福德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作者在书中不讲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具体方法论,而是着重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芒福德将城市的起源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最先获得永久固定居住地的是死去的人,由此慢慢形成人类早期的礼仪性汇聚地点,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初胚胎。他还援引古埃及时代楔形文字中“房舍”或“村庄”可以代表“母亲”,讲到女性与村庄的关系,进而阐述城市在发展中慢慢具有的各种功能。

书中有大量历史背景,作者处理非常自然。被认为贡献和影响远远超出一般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领域,而深入到哲学、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里面关于特大城市反思的很多观点,现在依然适用。

《城市里的陌生人》

(美)张鹂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年1月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

本书写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他们以亲缘地缘关系为依托,在打工的大城市里建立起独立社区。传统意识形态让“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对撞。

作者通过对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展示了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揭示出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

《明日的田园城市》

(英)霍华德 著

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

十九世纪末期,英国产业革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后,给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带来重大变化。同时,诸如人口过度集聚、环境污染、罢工、奢侈和贫困的悬殊对比之类的城市问题暴露无遗。在此形势下,伦敦市政政府授权英国城市规划学家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并提出整治方案。

作者霍华德对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后,于1898年10月写作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个世纪以来,这本书都被称为西方城市建设的“圣经”。

书中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充满预见性地表明了自己的忧虑和担心。尽管此书已出版100多年了,但它依然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当前中国也在进入城市发展高速化时代,大量农村人口加速度向城市流动,无数的小城市正在成为中等城市,无数的中等城市正在变成大城市,大城市又正在变成特大城市。相信书中很多观点,对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和规划有很大启示意义。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