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将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助力深圳在全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过程中引领创新全球化趋势?连日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各组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热门词汇之一,委员们聚焦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为深港深度合作以及为深圳融入全球化发展带来的众多新机遇。
深港携手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深港合作的话题常谈常新,总是不乏新热点。西有前海,东有河套,如何通过东西两翼的深港合作平台,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这是港澳委员们重点考量的问题。
“深港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我们需要在不同时间节点找到抓手。”张展豪委员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解决CEPA实施以来的一些“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的操作层面的问题,促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可以带动内地高端服务业发展。香港拥有法律、金融、会计等领域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集聚优势,深圳前沿科技产业发达,深圳可在前海试点逐步推出粤港澳专业人士资格互认的可行办法,从而促进湾区人才的流动,鼓励更多港澳青年到深圳创新创业。
作为资深的港澳委员,长期以来,深港澳交流合作一直是马鸿铭委员参政议政的一个焦点,“深港澳拥有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深厚潜力,也为深港澳青年创造了金融科技的创业就业机遇,共建世界级科技金融之都,”马鸿铭认为,创新的科技让传统的金融变得更高效,建立一个金融科技不断强化的知识网络,以创意分享与创新精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方能培育出代表未来产业的科技金融创新共同体。
共圆深港青年“创新创业梦”
每一次港澳委员讨论中都会看到青年面孔,青年发展话题是他们最大的关切。施荣忻委员认为,深港青年交流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让青年工作有效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将自己的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潮中。在他看来,深港青年工作应当更趋专业化,例如设立“深港大学生就业辅助办公室”,建立以就业为重点的服务体系,为深港青年提供更多发展机遇,通过接受培训及交流课程,让大家在融合和碰撞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创新创业。
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是所有成功湾区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深圳青年科技创新活力涌动,为深港青年交流提供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激发更多香港青年的“创新创业梦”。谭镇国委员表示,今后应以学生社团交流、科研成果转化领域作为切入点,推动深港高校之间的协作。 若能将深圳的产业优势、商业转化能力与香港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可以通过河套的深港科技创新园将更多创新成果尽快落地。
以自贸港建设为湾区注入新动能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有关自贸区、自由贸易港的话题备受委员们关注。赵振栓委员分析,深圳毗邻香港,且自身的港口条件优越,政策红利集中,集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保税港区、自贸片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等政策优势平台优势于一身,并在科技创新方面领先。自由贸易港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相对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其内涵更为广泛,深圳应依托“单一窗口”国家标准版、智慧口岸的推广应用,发挥深圳全球“数字贸易”的领先优势,在深圳自贸港区搭建“一站式”网络通关平台,同时将国际生态安全示范港的内容纳入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内容,建立“国际生态安全示范港区”。
高瞻委员则认为,深圳是最早提出建设“自由港”的经济特区,如今中央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深圳大有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框架下,深圳应依托自身“深港合作”先导区的定位,加快深港贸易投资规则的融合,谋划自由贸易港建设,努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