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每一天是从一串串数据流开始的。
早高峰来临前,位于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城市数据大脑” V1.0平台就已快速运转,分析研判路面情况,调整红绿灯疏导交通,通过手机终端等多种渠道,把交通信息反馈给市民,引导他们避开拥堵。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建设智慧城市,杭州已经走在了前列。
以大数据交通治堵为突破口
根据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分析140路监控视频发现,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门口,一度有交通混乱的现象,一天收到规律性报警最高达156次。
另外,省新华医院门口、小河路等,日报警次数也都在50次以上。
城市数据大脑,通过交通信号灯智能调控,再加上交警驻点执勤等综合治理模式,让这些交通乱点的交通状况马上大为改善。
据了解,去年7月上线运行的城市数据大脑V1.0平台,目前已接入了路口、路段、高架匝道等点位136路,监控视频249路,相当于市区9%的规模。
V1.0上线运行后,公安交警部门开始筹建“城市数据大脑”交通信号配时中心,对全市的信号灯进行集中、统一、专业的配时管理。2017年9月7日,公安交警部门还启动了首批由24警+48名特保组成的交警机动队TPTU,采取大功率摩托车巡逻为主的勤务模式,快速处置“城市数据大脑”报警发现的各类事件,目前分别在高架大队和景区大队试点。
经过这半年时间的运行,“城市数据大脑”成效初步显现——
5月份以来,大幅提升了非现场执法和视频图像深度应用对重点车辆、重点违法的查处力度。2017年6-12月,杭州交警交通违法查处量已连续7个月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首位,其中,10月9日全市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达到了历史最高的7.35万起。
同时,试点道路通行效率提升明显。市区试点的中河——上塘高架道路、莫干山路等主干道平均延误分别下降15.3%和8.5%,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
具备检测交通生命体征等功能
据公安交警部门介绍,V1.0具体由交警指挥中心为主应用,辖区大队分区具体实施,专业力量合成作战,推动指挥体系专业化、信号配时社会化、路面勤务动态化,旨在提高对整个城市交通管控能力和试点道路的通行效率。
它的一大功能,就是检测城市交通实时生命体征。通过归集数据、历史和实时比较,得出了日交通量、拥堵指数、延误指数、主干道车速、快速路车速5项城市交通“生命体征指标”,为交通管理研判、评估和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
平台基于交通流理论和交通特性分析,整合高德地图数据和交警数据,通过速度差、失衡度、延误率等16项参数指标,科学设定交通堵点算法,对路口、快速路匝道以及道路断面每2分钟进行一次检测与计算。平台运行以来,成功实现交通堵点报警4.67万次、信号灯报警1.63万余次。
公安交警部门还可以立足交通事件的规律性报警来发现城市交通乱点,通过交通工程、交通组织、交通设施优化等综合方法来治理。平台运行以来,在接入的249路监控视频分析中,发现规律性的交通乱点8个,其中潮王路新华医院门口一天规律性报警最高达197次,通过社会综合治理,调优交通组织、理顺内部循环,通行秩序得以明显改善。
治堵样板可供复制可借鉴
杭州率先在国内研发“城市数据大脑”,也是一次政企合作的创新。
具体来说,摒弃了“数据己用”“交通专治”的固有观念,通过政府部门主导主动主控,阿里巴巴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政府数据正式面向市场主体开发,在数据利用上真正体现服务民生的价值,在治理体系上真正从专治走向共治,在合作模式上真正形成“企业依靠政府,政府相信企业”的氛围。
通过实践探索并以此为纽带,也加强了政府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公安机关在此期间对内深化大数据警务改革,对外归集共享数据,不仅为城市管理的其他“小脑”建设探索和积累了经验,也提升了自身的治理能力,向全国提供了可供复制和借鉴的治堵样板。
接下来,杭州交警将着力推进“城市数据大脑”交通V1.0后续建设和V2.0项目的方案制定工作,并在V2.0研发中增加视频技术深度应用板块,将绕城公路单元纳入实施范围,争取早日建成运用。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