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明确了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西安正式成为我国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昨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消息,《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出炉,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对此,市发改委副主任姜建春表示,国家中心城市处于我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现代化大都市。
据他介绍,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4城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此次《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发布,使西安正式成为我国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
“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
积极谋划主动作为终获国家支持
姜建春告诉记者,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均提出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壮大关中平原等城市群。
“西安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首位城市。我市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承担使命。”据姜建春介绍,2016年底,市委、市政府便着手谋划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关工作。
2017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向李克强总理建议国家将西安列入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引领西北的发展。李克强总理回应,尽可能给予支持,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上官吉庆市长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的方式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议》,并在西安与国家发改委规划起草调研组进行了座谈交流。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启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后,省市相关领导和发改部门先后十余次赴国家发改委对接工作,我市提供了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及时反映诉求,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
“机遇叠加优势聚集”
西安有条件有基础建好国家中心城市
“西安有条件、有基础建设好国家中心城市!”姜建春认为,近年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军民融合、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机遇持续在西安聚集,特别是2017年以来,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多项指标创近年新高。
结合《规划》,姜建春表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我市打造“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的目标不谋而合,亦即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而且我市在这些方面已经聚集了相当的优势。
经济方面:西安已发展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经济总量位居西部第三,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旅游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金融、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门类齐全,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17年初,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使西安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拥有了大西安的格局和体量,完全具备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引领中西部发展的条件。
对外交往方面:西安国际交往活动频繁,拥有国际友好城市31个,外国驻西安总领事馆4家,外国签证中心17家,也是西北首个对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同时,西安还拥有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国际交流平台。据统计,自1979年以来,英女王、美国总统等200多位外国领导人来西安访问,西安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外国人眼中除了北京外必去的另一个城市,具有开展对外交往的先天优势。
科创方面: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两院院士67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万人,密度居全国之首。拥有普通高校63所,研究生培养单位46个,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89所,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20万人,每年高等教育毕业生超过30万人,硕士、博士毕业生2万余人,是“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之一。2017年,西安市科技成果交易额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科创资源汇聚富集的高地。
文化方面:西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多处遗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具有源远流长的开放合作“基因”和基础,形成了“承古纳新、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拥有极强的民族文化代表性、识别性和包容性,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和世界级影响力。
对外开放方面:西安开放平台完备,拥有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西安出口加工区、西安空港综合保税物流中心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及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西安港是我国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正在以始发港和目的港的身份,带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全球经济贸易大循环。截至2017年,有174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相继在西安落户,内陆开放高地效应进一步凸显。
交通方面:西安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和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接合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联通欧亚、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北方第二大门户枢纽机场。西安铁路枢纽是全国铁路六大枢纽之一,以西安为中心到主要省会城市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西安公路枢纽是全国公路六大枢纽之一,基本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路网和“一环十二辐射”为主骨架的公路网。
“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
大西安都市圈发展格局特征明显
结合《规划》,姜建春谈到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形态时表示,“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将是突出特征,即在关中平原城市群 “一圈一轴三带”的总体格局下,形成由西安、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主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打造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的发展格局。
多轴线:南北方向贯穿大西安的古都文化传承轴、科技创新轴、国际开放轴。
多中心:以西安中心城区为主体,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功能为主,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未来西安城市形象的核心区;以沣东新城科技统筹板块和沣西新城中心商贸服务区、国际文化中心为核心,打造以现代商贸、高新技术为主的新中心;以浐灞生态区欧亚论坛、丝路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西安体育中心为中心,打造生态型现代服务东部新中心。
多组团:“1155”组团,即东部新城、高新科学城等10大新城,纺织城创意片区、军民融合创新谷片区等10大片区,以及50个左右特色小镇、50个左右各类综合体。
延伸阅读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路径:
打造“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
在谈到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路径时,市发改委副主任姜建春介绍说,西安将以打造“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为抓手,全力建好国家中心城市。
一是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以科创大走廊、文化产业大走廊、工业大走廊和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3+1”万亿级产业,培育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撑西安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二是加快建设对外交往中心。利用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已有平台,积极谋划国家级国际交往新平台,不断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打造国家重要的对外展示形象城市和对外交往门户城市。
三是加快建设丝路科创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建设,实施“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健全以科技大市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交流、孵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丝路科创中心。
四是加快建设丝路文化高地。发挥历史文化、盛世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秦岭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加快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展示平台,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艺术节等文化盛会,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华夏文明的典范。
五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国际陆港、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平台功能,深化投资管理、贸易服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法制保障等领域改革,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投融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物流便利化、监管服务便利化、人员往来便利化的制度高地。
六是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安国家门户机场,完善国际铁路港和国际公路港,拓展国际国内陆上物流网、空中客流网和空中物流网,持续推进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西安“米”字型国家高铁网和高速公路网,打造国际物流中转枢纽,进入全球主要交通枢纽城市行列。
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点任务:
优化发展格局 强化产业支撑
★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完善阎良、临潼、兴平等外围组团功能,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按程序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保护好古都风貌,统筹老城、新区发展,加快大西安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
★强化产业支撑作用。
建设产业集聚平台,加快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等机遇,依托面向西北的市场空间和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深度融入全国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积极承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转移,打造以西安为核心,其他城市分工协作、合理布局的产业转移示范区。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发挥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作用,带动西咸新区及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天水等创新发展。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加快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化,建立多层次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任务、政策统筹,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强化服务引领功能。
强化面向西北地区的综合服务和对外交往门户功能,提升维护西北繁荣稳定的战略功能。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沟通西北主要经济区的综合性运输通道建设为支撑,加快人口、资本、科技等发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辐射带动西北及周边地区发展。发挥西安医疗资源密集优势,推动医联体建设,共享优质医疗资源。鼓励医疗机构通过远程诊疗、派驻专家、交流进修等方式加大交流合作。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北站和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依托,加快把西安打造成为以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重点,具有更大辐射范围和集聚能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高速共享信息网络,加快建设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积极推进中国——中亚跨境陆缆建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完善西安国家重要的数据灾备中心功能,建设联合异地灾备数据基地。
本版稿件首席记者 杨耀青/文 记者 冯炜 /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