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调查显示,武汉在2017年“中国最具幸福感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排名第一。叶青认为,比“幸福”更有含金量的是武汉的“创新”。创新无止境,幸福滚滚来。
历时三个月,CCTV联合国内10多家著名互联网公司面向8亿网民开展网络问卷调查、中国邮政对全国十万个家庭的入户调查,针对104个中国城市样本采撷的大数据,得出一个清晰的结果:武汉在2017年“中国最具幸福感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排名第一。第二到第十分别是西宁、南昌、呼和浩特、长沙、天津、福州、杭州、南京、海口。
当我把这条消息大面积转发时,有一位老友在微博上问:成都都没有上的幸福排行榜可信吗?成都去年可是进了前十名的。
作为一名“老武汉”,我要说两句。我1979年来武汉读书,在武汉近40年。经历了武汉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我要对大家说:武汉在2017年的改革创新是极不平凡的。
2017年,武汉在地铁成网(237公里)、两江已用在建桥梁近20座的基础上,迎来了创新的高峰期。武汉的“科教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创新优势”融合,势不可挡。武汉市能够三度入选“中国十大幸福城市”,与这些地铁、桥梁、取消的ETC等政府的大力度作为有密切的关系。
我相信在数据发布现场多位知名嘉宾学者的观点:武汉之所以入选,“幸福秘诀”是在于坚持。武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认识。在决策部署上,做到“三不干”:凡劳民伤财的事不干,凡有损老百姓利益的事不干,凡群众不拥护、不高兴、不答应的事不干。
多年研究武汉发展的学者也认为:当前武汉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就是“理念+行动”。
在我看来,比“幸福”更有含金量的是“创新”。
2017年12月15日,在钓鱼台国宾馆,武汉市荣膺“年度创新城市”称号。
该奖项评选初期,通过中国新闻社各地分社推荐,组委会重点对比了武汉、西安、成都、杭州等城市,基于武汉市2017年以来在招商、招才、生态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及其效果、改革密集度与可复制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势头,综合专家评审意见后,将2017年“年度城市创新”奖项颁予武汉市。
评委会给武汉的颁奖词是:这是一个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求复兴的城市,此路虽艰,其志可鉴。城市的管理者们从制度创新中寻找动力,激发活力;他们定位清晰,把合作者的需求置于重要位置,把招才与招商结合起来,努力把现有资源转化为优势,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他们整顿吏治,更新观念,建立奖惩分明的机制,让复兴之路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我认为,武汉配得上这段颁奖词。
武汉凭什么既是“创新城市”又是“幸福城市”?我觉得这与2017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接连推出创新举措,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关:
一是动真碰硬全国率先向“新衙门作风”宣战。从领导干部带头抓起、从确保重点工作落实抓起、从优化审批制度抓起、从群众关注热点抓起、从正反典型抓起等“五个抓起”打好组合拳,建立评议、问责、免责、激励等“四个机制”,优化机关作风建设。截至12月中旬,在查处不敢负责、执行不力、效率低下、作风不正等突出问题中,全市共问责1333人。
二是“红色引擎工程”创基层党建全国品牌。“红色引擎工程”系统集成“红色引领、红色头雁、红色细胞、红色阵地、红色物业、红色文化、红色旋风、红色基金”,实行“法治、德治、自治”并举,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路子,让党的工作走进千家万户。全市569个市场失灵、自治失效的老旧小区有了物业管理,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努力打造党政机关服务最优的城市。全市公布的9653项“三办”事项中,实现“马上办”,约占50%;实现“一次办”,占80%;实现“网上办”,约占45%,全市审批服务办理时限比法定或原承诺时限平均每个事项压缩10.6天。
四是全国首创“网上群众工作部”高效回应群众诉求。5月11日,在全国率先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行”,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扩大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市民参与,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网上群众工作部整合武汉城市留言板、12345市长热线等多个民情收集办理平台,集中收集民情,办理网民诉求,解决民生问题。
截至6月4日,全市17个区全部成立区级网上群众工作部。截至11月1日,主要民情受理平台共接到群众投诉、建议、留言61万件,按期办结率达99.32%。
五是首创“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即“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打造“大学+”发展新模式。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10月11日,正式发布留汉大学生毕业落户、住房、收入三大新政策,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在长江新城规划建设面积超过1000亩的长江青年城。
“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开创城市“新时代校友经济”模式,邀约全球武汉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助推武汉赶超发展。5月26日,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成立。截至2017年11月26日,武汉共举办9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校友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3014亿元。
六是首创成立招才局、科技成果转化局。4月8日,武汉在全国率先成立招才局,统筹全市人才工作职能、政策、资金、力量。2017年武汉历史性引进诺贝尔奖得主4名,一大批产业领军人物回汉投资兴业。截至目前,武汉共聘任“招才顾问”29人、“招才大使”10人。
8月14日,武汉在全国首创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局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行”,力争5年内在汉高校院所八成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截至2017年11月28日,共举办五批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206个项目现场签约。
七是“三乡工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武汉样本”。2月以来,创新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积极探索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新举措,先后出台了鼓励市民下乡“黄金20条”、市民下乡助脱贫攻坚“钻石10条”。通过实施“三乡工程”,2017年1-11月,全市投入农村的社会资金达到152.69亿元,新增农民收入20.04亿元,其中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53亿元。
八是探索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9月12日,武汉长江大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实施区域内长江跨界断面水质考核。12月,《长江武汉段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明确在长江武汉段左右岸共设置13个监测断面进行水质考核。
九是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2017年6月13日,武汉召开新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提出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新民营经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富惠民为目的,以大学生、海归、科研技术人员和职业经理人等“新四军”为创业创新主体,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为主攻方向。7月10日,武汉发布《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试行)》16条。
十是调研选拔百名“狮子型”干部。5月16日,启动调研选拔“狮子型”干部,以“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为标准。历时3个多月调研,根据组织会议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不论年龄、不论资历,好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共发现掌握309名“狮子型”干部人选。截至2017年11月6日,共选拔任用119名“狮子型”干部,平均年龄47.3岁。
当然,也有一些武汉特色的创新方案,是武汉独享的。
比如,构思武汉新的发展蓝图,设立500平方公里的长江新城,形成光谷、沌口、新城“汉三角”经济格局,26公里的长江主轴打造世界最美的城市中轴线,打造世界最美的城市(东湖)绿心。
四大新平台大有作为,即大车都、大光谷、大临空、大新城。
开拓“大湖+招商引资”的模式,以“湖水”吸引世界500强。
从九省通衢到九州通衢,从大力发展中欧(武汉)班列到打造洲际货运航线。
打造四大产业带,与周边城市对接等。
创新无止境,幸福滚滚来!
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上榜,而在于广大市民感受到了武汉从市容到精神的巨变。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叶青)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