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一般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回顾世界发展史,打造城市群推进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在全球要素分工的新阶段,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争相汇聚到最有效率的地方,而城市群成为世界各国提升要素集聚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杀技”。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如何?如何推进城市群建设?围绕这些问题,本网记者近日采访了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和南通大学智库专家叶磊。
城市群的“主体形态”地位逐渐明确
中国社会科学网: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如何?
成长春:城市群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自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来,迄今已经过去了11年,城市群的“主体形态”地位逐渐明确,作用日益突显。
目前,国内发展水平最高的五大城市群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主要表现出五大特征:一是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也是推进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并实现现代化的前进基地;二是我国迈向全球化,向国际接轨并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国内主要动力来源;三是全国信息化、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最发达的地区;四是经济基础、工业基础雄厚,综合交通运输网最发达的地区;五是我国科技创新与人才集中的地区,并日益表现为“中国创造”的核心地区。
但我国部分城市群在某种程度上是若干城市的简单组合,存在内在联系不强,城市之间功能耦合与深度融合不够,产业同构、竞争大于合作等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网:除了这五大城市群,近年来,我国还兴起了中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多个城市群。这些新兴城市群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叶磊:新兴城市群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来自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为了区域的抱团发展,各级地方政府热衷于组建各类城市群,实现区域的组团发展,强化区域整体竞争力;二是交通便捷性的提高。由于当前高铁干线的快速推进,极大拉近了各城市与发达地区的时间距离,客观上为新城市群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分工。在经济全球化与通讯技术变革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产业实现了管理与生产部门的地理分离,基于城市功能和产业分工是形成各种新城市组合(群)的重要经济原因。
城市群建设利于其内部城市取长补短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利用城市群推进城市发展的必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成长春:城市与城市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如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各种城市资源是相互取长补短互通合作,城市群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各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不仅缓解自然地理资源有限,还可以互相合作,协调发展,根据各城市地理位置优势、生产要素充分使用合理配置,产业发展也能互相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数量比较多,城市群建设能够改善城市与城市之间交通拥挤,更好地利用好城市资源,每个城市有其特色与优势,有的城市具有文化特色,有的城市具有科技特色,有的城市具有港口特色,有的城市具有工业特色等,城市群建设可以让每个城市优势与发展潜力更好地释放出来。
叶磊:城市群代表了更先进的生产力。从全球来分析,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关西城市群、英国中部城市群、德国中部城市群等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形成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的趋势,城市群形成也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区域。
多举措推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可否请您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介绍一下应如何更好地推进城市群建设?
成长春:从总体上讲,一是要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实现协调性均衡,而非部分城市的繁荣;二是加大各级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实现发展的合力;三是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更多展开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分工。
叶磊: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要尊重城市发展自身的规律,尊重市场机制,在这一特大城市群的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市场的力量已经使得扬子江沿江两岸的许多县级市形成连片发展的格局,城市间相互融入发展的态势逐渐明显。
规划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应当最大限度地打破行政区划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不仅要通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城市群内联通联动,还要尽可能让城市群内的公共产品做到最大市场覆盖,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也尽可能在城市群全局范围内来谋划。
在地理指向上,由于市场力量的推动,群内部分区域,如苏锡常地区,完全有可能发展成城市连绵带形态,即密集的城市间市场界限和要素配置界限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应当尊重这一发展趋势,允许大城市群内有不同的次城市群形态,造就一个内部充满活力的特大城市群。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