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上海厅。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团开放日上向记者透露的信息,值得细细揣摩。没错,“长三角”这个并不新颖的词汇里,恰巧藏着新时代的一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非常关心和重视,要求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李强的第一句话,就勾起了我们记忆深处的几幅画面:
早在2007年7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结束对苏浙两省的学习考察后返沪,一到上海就立即召开了学习考察总结会。习近平指出,要以服务长三角为突破口,做好服务全国、服务长江流域、服务长三角区域的“三个服务”工作。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特别强调,要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这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更提出四方面的希望: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
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影响的不止一城一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方面希望”的一个重要抓手。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三省一市的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分别占全国的1/26和1/6,经济总量19.5万亿元,占到全国的近1/4。长三角地区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也占据一席之地,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李强用几个数字,勾勒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新时代,从区域联动性、对外辐射力和政策着眼点的角度来看,“长三角”里藏着的这篇大文章应该这么读:
首先,“长三角”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
上海自贸区、浙江自贸区、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国家科学中心……毫无疑问,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在这片创新热土上,如何在各自为大的同时,避免制约协同发展的“虹吸效应”,实现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个不简单的事儿。
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一步步完善起来。目前,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决策层是“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层是“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执行层是各种重点合作专题组。围绕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务、产业、城市和食品安全等12个合作专题,随时进行任务动态调整和协作。
与此同时,上海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已延伸至江苏昆山的花桥站的国内第一条跨省地铁——上海地铁11号线就是一个生动例证。如今,从此消彼长到美美与共,“长三角”正在实践中作出表率。
其次,“长三角”是对外开放发展的“东大门”。
打开中国地图,长江从青藏高原蜿蜒曲折间奔流向海,长三角地区正在入口处。
要成为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不仅要配置区域资源,更要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成为开放发展的前沿高地。
当前,长三角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大约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同时,投资便利性、以及港口、航运发展的区位优势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实现外向型发展。以交通网络为例,中欧班列(合肥-汉堡)、上海机场、宁波-舟山港等交通枢纽的常态化运行,让长三角地区的货源辐射和通达能力更具优势,众多自贸区、示范区、新区的可复制经验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长三角地区相关部门联动合作和相对完善的联动发展平台,将积极助推长三角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合作与交流。
最后,“长三角”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动机”。
R&D是反映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及核心城市R&D支出占GDP比重不断增长,折射着这里的发展潜力和创新基因。
便捷的要素流动、极强的同城效应加上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先发优势,让长三角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已经拥有了一大批发展基础雄厚、创新能力领先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涵盖互联网、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诸多前沿产业领域。
去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联合印发《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加快推进长三角信息化和信息经济发展合作,共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和信息资源共同开发利用。而今年将要开展的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也将以直辖市、省会城市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等为重点。
站在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来看,长三角地区仍将成为关键驱动力和先行者。
在今年上海团开放日上,李强透露的另一个信息同样值得注意。
“近期重点是抓好三件事。一是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目前已经组建,三省一市派出的人员已经到位,办公地点放在上海。二是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把规划的事项一件一件落下去,争取每年都有实质性突破。三是开好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半年将在上海举行,我们正抓紧前期准备工作,把一体化发展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列出来,在这次会议上商量透,真正体现整体谋划、务实推进。”
可以预计,“长三角”未来的“三件事”,一定不是小事,事事有规划,事事有重点、事事有回音。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长三角”里藏着的这篇大文章,在新时代会谱写出更令人振奋的篇章。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