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结束,各地都在传达学习两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近日成都市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城市总规,推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经济工作方式变革。会议还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凝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的共识,深化公园城市理念的学习研究,将其运用到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按照成都城市总规所制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成都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编者
“成都,从历史深处走来,凝练出魅力独特的城市特质,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势加快崛起。”
在近日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做城市推介时,展示了一个“新时代的成都”。
这样的成都已先后被赋予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天府新区等多重战略机遇。在跻身“万亿级城市俱乐部”后,2017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以8.1%的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二位,综合竞争力列全球第62位,获评中国最佳营商环境榜首城市、中国最佳表现城市等美誉。其力争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根据新近公布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以下简称成都新《总规》),成都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确立了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到203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成都管理人口已超过2000万,拥有超过3.5亿人口的西部12省(区市)发展腹地,超过1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市场空间广阔。成都正着力增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综合交通通信枢纽这“五中心一枢纽”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不断进阶,不断成长,是成都贯彻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的投射,也是一个城市内生动力激发的必然。
千年格局之变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心连两翼”
在近期公布的成都新《总规》里,东部城市新区,首先借鉴了雄安新区规划经验:建设水城相融、蓝绿互映的生态宜居之城,重点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国际空港新城,还有规划新建的简州新城和淮州新城。三大新城与简阳市城区一起,构成了成都在龙泉山东侧的新城发展轴,也开辟了成都永续发展新空间。
总面积达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被重新定义。其一: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其二: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
而向东越过龙泉山,成都豁然开朗,成都的城市空间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心连两翼”。成都将由单中心结构演变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其中广袤的简阳,为其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而相对于东进,成都的西面则要规划减量,龙泉山以西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已达38%,新增人口要加强调控,使之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聚集。
五个相对论贯穿于成都新《总规》,即处理好“舍与得”“增与减”“东与西”“新与旧”“城与乡”5个关系。
5个关系,对应着五个区位的新格局: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一个差异化的空间功能布局,推动成都的生长逻辑。
眼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在加快建设,成都即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这个位于龙泉山东侧的新机场,成为成都向东发展的新引擎。
向东发展,还有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考量。
成都,一定是向东南方向与重庆相向发展。而简阳,几乎是成都到重庆的必经之路,且有成都其他区县无法比拟的交通条件,老成渝路、成渝高速路、成简快速通道、成渝铁路、成渝高铁、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在建)以及连接成都城区和新机场的地铁都经过简阳并设站。
而在成渝城市群中,成渝两极很强。成都东进,既可以做强成渝中部城市,又可辐射川东北和川中、川南地区。
成都确实到了要冲破桎梏的时候。
成都虽已突破了“两江环抱”的古城格局,但一直未打破以天府广场为圆心的同心圆式扩张模式,成都期许更大发展却受囿于“中轴重城”的城市发展轨迹。
同时,成都的内里也在嬗变:成都的芯在快速膨胀,最近十年的人口增长,每年净增长50万,人口增速超过3%的窗口期。
这样的增长速度,大概相当于北京和上海前五年时的增长速度,人口快速向成都集聚,而且还会再持续若干年——四川省内的人口基数本来就大。
人口急速增长,带来了空间资源配置的矛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渐趋紧张。成都人口基数1600万,实际管理人口超过两千万。单中心的城市格局下,因为人口过度集中,大城市病逐步显现。
意在跳出单中心的空间结构,摆脱水和土地资源等瓶颈约束的成都新《总规》,将为解决这一现状提供良策,为成都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打造中国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高格局新规划背后,是成都正藉由盆地到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蜕变。
近期,总投资268亿元的15个重大产业项目在成都高新区开工,项目涉及电子信息产业全链条及关键环节。这距离成都力争到2020年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全市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又进了一步。
此外,正式启动刚满两年不久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累计签约84个项目,协议总投资超过900亿元;累计引进诺奖团队3个、两院院士团队3个、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团队21个。
人才成为成都的新增长极。
2012年,第一代谷歌眼镜准备量产时,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宋海涛正在硅谷留学,接触到最前沿的光学显示科技。回国后,宋海涛找到同门师兄李薪宇,聚集了其他伙伴,开始在成都天府软件园的创业场创业。
该公司今年将推出光学显示产品。李薪宇自信地认为:这个产品会颠覆现有的显示技术。
创业6年来,该公司的团队已发展到200多人,其中技术研发人员占到75%到80%,已经走出成都,在北京、深圳设立分公司,但其研发中心都放在成都。
这与很多高科技公司的设置恰恰相反,很多公司是把北京和上海作为研发中心,而成都作为“宜居的、消费型的”城市,往往是重要的市场中心。
李薪宇认为,少不入川的说法已经过时了,成都人可不是只图生活安逸,他们对于新事物和新技术的包容度很强。
成都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蕾认为,很多企业把研发中心放在成都,就是因为成都人心态平和,适合搞研发。追求生活的舒适安逸,与创新创业的进取心并不矛盾,相对于北上广深,成都的生活成本较低,反而更有吸引力。
何蕾有一个雄心。四川的高校,每年源源不断输送20多万人才,这些人才广泛分布于全国甚至海外,这是成都作为科教中心城市的优势。经过五到十年的历练,这些人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现在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渐渐好了起来,应该把这些人才招回来。“每个从成都走出去的人,都会有乡愁。有些人的老家就是成都的,为什么不呼唤他们回来陪伴父母。”何蕾说。
2017年,在成都天府软件园的组织下,“天府人才行动·海外行”先后前往德国法兰克福、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硅谷、加拿大多伦多等国家和地区,招募当地“高、精、尖”人才。据统计,活动共吸引500余位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到场竞聘,前来应聘的高层次科技人才80%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应聘的均为企业的高端岗位。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30余人,初步就业意向率高达33%。
人才聚集孕育产业沃土。何蕾透露,现如今成都市50%以上的高科技公司,是软件园创业场出来的,有两家非常有潜力的公司,已经成为准独角兽公司。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的IT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软件产业产值超过1550亿,占中国西部软件产业收入总量的56%;而生物医药领域,仅成都高新区就拥有595家生物医药公司,209家企业的全年主营业额超过两千万人民币,继北京、上海之后位列全国第三。
成都市为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的新川创新科技园,位于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核心位置,是成都高新区打造的又一个创新高地。名为科技园,实际是个产业新城,是新加坡和四川省合作的首个科技园区开发项目,按照新加坡式“园中之城”的理念规划建设。
目前,这个园区已有30余个重大项目入驻,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企业的集团总部、研发中心等,园区内建设的两个大型专业孵化园——新一代信息技术孵化园和生物医药孵化园,中小企业可通过定制、租赁和整栋直接购买的方式入驻。
新川创新科技园总裁刘希良认为,成都市的工业门类齐全,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节点城市,成都对东南亚的辐射、对国际市场的辐射,正在日益提高。而成都还表现在,可以容纳不同诉求和需求,因为成都市自身的体量,以及它所辐射的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大。
成都坚持以产业生态圈为核心组织经济工作,规划布局66个产业功能区,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能级跃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快速崛起,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成都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聚焦数字经济、流量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等六大新经济形态,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应用场景,在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独角兽岛、天府科学城、天府国际生物城,努力打造中国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城市人文别样精彩天府文化涵养出的世界文化名城
人才引力、产业沃土的形成,以及城市发展潜力的展现,都脱离不了城市文化的推动,独特的文化构建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底色。
成都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是中国城址未变、城名未改、延续至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占有独特且不可或缺的位置,这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根基。
成都从历史深处走来,孕育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
在成都新《总规》中,源远流长、厚重而兼具神韵的天府文化得以很好的保护、延承和发展。
成都新《总规》提出,要构建“一环、两轴、四线、五片”的全域文化空间保护展示体系。“一环”是串联古蜀文化遗产的水上环线。“两轴”指龙门山前历史文化保护轴、从都江堰到成都平原历史演变的文化轴。“四线”为古蜀道金牛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成渝古驿道。“五片”指以成都、都江堰、新都、崇州、邛崃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片区和国家公园片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胡章曾对媒体表示,“(新《总规》)总体设计除了城市的风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世界文化名城的概念。下一步要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推动成都的文化走出国门。”他说,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增长,但现在我们更多的会关注文化、宜居和特色。今后成都也会强化这块内容,打造出一个宜居、文化和生态的都市。
按照规划,成都将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传承巴蜀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发展天府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如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的做法是围绕提升成都独具特色、区域文化特征明显的历史文化魅力,彰显成都城市品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文化活力,以提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品质,形成音乐诗歌之都、非遗之都和博物馆之都三大城市文化品牌,构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推动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和创建西部文创中心城市五大体系为支撑,谋划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文创产业是具体的载体。“全国动漫游戏第四城”“中国手游第三城”之誉,佐证了成都现已成为文创产业的沃土。
成都的目标是,通过5年的努力,成为全国文创产业发展标杆城市、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国际创意城市;到2022年底,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占GDP比重达12%。
为促进目标达成,成都政策利好不断。今年2月,成都正式发布了《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随着文创项目的集中上马,成都将从政策、土地、人才、技术、平台等方面给予文创产业更多支持。
未来,文化将是衡量城市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基于文化建立的城市品牌和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是为首要。
成都着力发展天府文化,不仅有利于彰显成都的战略地位和魅力特质,更有助于推动成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在“世界城市”的竞争中,天府文化的加持,成为成都城市品质感提升的重要砝码。
成都“三步曲”
从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到世界城市
空间结构大变、经济文化发展再定调,展现出成都新《总规》的逻辑主线,即着力于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2017年,成都的GDP总量居于全国第8、金融指数全国第6、列新一线城市榜首。这是新《总规》所依托的家底,成都的经济体量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单纯的经济导向不应该是主导,须适时走向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新型模式。
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以产带城走向“以人为本、先人后产”,成都通过城市现代化促进产业现代化。
成都新《总规》给出了三步走的时间表。
第一步,2020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第二步,203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第三步,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三步走,是建立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包括五大方面51项指标,其中根据总规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确定的指标27个,结合成都特色的指标24个。
比如,成都全市PM2.5浓度,到2020年,要小于49微克/立方米,到2035年,要小于35微克/立方米;
再比如,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占机动化比例,到2020年,要达到60%,到2035年要达到70%;
再比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300米覆盖率,2020年要达到80%,到2035年则要达到100%。
这些关键而具体的指标,对应着背后更为明晰的实施路径。一小一大之间,成都新时代的版图已现明显轮廓。
成都正积极主动落实《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大力推动城市跨越龙泉山脉与重庆相向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市场共兴、功能共享,携手共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全力推进天府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同时,加快中德、中法、中韩、中意、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发挥“一带一路”交往中心、中国欧洲城的产业集聚和经贸服务功能,促进各类高端资源要素在成都集聚运用和转移转化。
此外,成都最近启动了世界最长的天府绿道建设,全长1.69万公里;还同步启动了世界最大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总面积达1275平方公里。
这两个数据是值得更多描述的信息,其要抵达的是成都的美丽愿景——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成都新《总规》提出,成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要坚持以底定城、坚持以水定人、坚持以能定业、坚持以气定形。在坚持以水定人方面,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从需求端,采用多方式综合预测,2035年人口规模为2400-2600万人;从供给端,以资源承载能力对发展规模的约束,2035年可承载2300万人,因此,规划至2035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
这是成都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前卫规划理念的具体表现。当今城市规划强调基于城市的生态本底,梳理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条件,通过合理调整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来重塑城市形态。正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玛莎·舒瓦茨所说,重视绿色生态和城市的相互呼应,让城市在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不至于资源枯竭、可持续发展,这在未来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