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再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一个高热度的焦点话题。3月30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推动大湾区建设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树立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样板
当前,“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作为湾区中的新军,粤港澳大湾区也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一个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与会学者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高度重视,大湾区建设必将迎来崭新的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依靠全面开放和创新引领“双轮”驱动,全面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建设国际一流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样板,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属于多中心网络型结构,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努力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世界级城市群。第三,坚持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转型,实现高质量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冬雪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国两制”下的区域治理新模式,是对创新驱动与经济转型、市场体制与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成果,将引领全国的改革与创新,为我国区域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此外,他还表示,“从生态建设角度出发,粤港澳大湾区要建立一个优质的生活圈,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科技创新、发展协调、环境绿色、经济开放、资源共享的新的湾区环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关注广州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广州要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一抓手,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为引领,发挥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综合性枢纽定位。”他表示,广州要“手脚并用”,一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二是联手世界级可对标的国际中心城市,发展可对话的全球高端城市群组团。既强化自身的城市地位,又要增强周边地域对广州作为枢纽型全球城市的认同和合作,并扩大辐射范围。
把大湾区建设成创新高地
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级的创新高地是许多学者的共识。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建设创新高地的部分条件。“根据相关指数显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新兴国家以及新加坡、韩国等,开始接近美国、日本、欧洲,并正在超过它们。”此外,他还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发明专利上处于国内的前沿位置,创新机构行业分布也是非常突出的。“香港高校具有很强的实力;广东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大学也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好,多年来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基础工作。”
魏后凯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实现创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引领不是简单的科技创新问题,而是应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珠三角体制创新过去做得不错,但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尤其是品牌创新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破解合作发展的难题和应对整个外部经济政治环境复杂性。”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主席曾伟玉表示,从文化历史来看,大湾区的九个城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同根同源,都属于岭南文化;从经济体量来看,大湾区也已经达到世界级的经济规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条件较好;但从社会运行机制来看,怎样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顺利地实现融合发展,需要学术界、智库机构深入研究。
此外,研讨会上还举行了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发展智库”的揭牌仪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