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杰作,也是人类创新发展的伊甸园。一座伟大的城市,必是文化高度繁荣之所。雄安新区这座唱响于新时代的未来之城,寄寓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昭示着中华文明继往开来的千年荣光,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新春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雄安新区要结合区域文化、自然景观、时代要求,形成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为建设人文雄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试从建筑、生态、创新、开放四个维度略作探讨。
打造中华风范、传承千年的经典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一座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建筑文化史。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丰富灿烂的建筑文化遗产。如何用现代智慧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体现大国复兴的文化自信和气度格局?我理解有这样三个层面:
一是建筑与环境融合协调。我国传统建筑布局讲究依山傍水,随形就势,错落有致,与自然融为一体。雄安新区的建筑风格要与蓝绿交织、水城相融的生态环境融合无间,建筑镶嵌在自然中,将山水之城的灵动之美与建筑艺术的静穆之美融合一体,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高度协调。二是建筑风格的传承和创新。我国传统建筑有一套独特的元素符号,如木结构、大屋顶、斗拱卯榫、白墙灰瓦等,建筑布局注重规整、理性、严谨、秩序感等,雄安新区的建筑要善于表现这类经典元素,更要注重创造性转化,追求内在的文化创新,将古典建筑的形式美与现代建筑的实用性完美结合,将当代文化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建筑功能与建筑艺术更高层面的和谐。三是建筑美学的多样统一。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形成什么样的美学特征。汉唐建筑(如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等)多以高大敞阔为尊,呈现雄浑粗放、伟岸壮丽之美,这种审美取向与古希腊艺术所谓“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雄安的建筑风格应以传承和彰显中华文化精华、体现燕赵文化内涵为本色,秉持“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方针,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体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打造传承千年的经典建筑。
构建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文化雄安建构体系的重要标志和基础支撑,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是雄安新区的既定战略目标,文化雄安的生态属性应在新区规划理念中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拥有以白洋淀为代表的良好生态条件是雄安新区得以确立的重要前提。白洋淀被称为“华北之肾”,是雄安新区的核心水系,可以为新区未来发展提供充足水源。新区人口密度低,开发强度小,环境容量大,发展空间相对充裕,对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建设高质量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明显优势。其次,雄安新区要打造蓝绿交织、水城相融的生态宜居之城,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讲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用意都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特别是在处理淀和城的关系上,可充分借鉴我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营城造园的理念,加大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力度,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筑城于山水之中,真正做到水城融、蓝绿汇、天人合。此外,要在新区广泛倡导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绿色、低碳、节约、共享成为城市文明的标记。
培植英才汇聚、智慧涌流的创新灵魂
如果说建筑和生态形塑的是雄安新区直观的文化体验,那么创新则应成为这座未来之城的内在精神禀赋。无论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还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都离不开创新的力量,创新文化是雄安永续发展的灵魂。
人才、制度和环境构成创新文化三要素。人才是主体,制度是基础,环境是支撑,三者融合生成理想的创新生态,催生浓厚的创新文化,使城市充满活力。在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引擎的新经济时代,雄安何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当下而言,借助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战略定位和雄安新区特殊的政策优势,可以先期引进一批人才,但创新动力绝不仅限于政策利好,真正富于创新精神的城市一定表现为社会化、系统化的创新生态,包括健全成熟的法治环境、灵活创新的市场机制、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等。比如,深圳为建设全球创新型城市,提出的目标第一是绿色城市,第二是智慧城市,第三是宜居城市,第四是国际城市,第五是包容城市,说明深圳已经不是就创新说创新,而是致力于把创新基因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形成城市无所不在的创新文化品格。在这里,创新精神受到社会普遍尊崇,创新文化成为城市主流文化,创新要素为城市注入不竭动力。城市因创新而充满活力,创新与城市融为一体,这应成为雄安新区创新精神的最高境界,并以此培育城市创新文化的灵魂。
秉持海纳百川、雍容大气的开放胸襟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雄安新区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发展模式,更要向世人宣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生命力,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雄安人文精神。
人文雄安要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景象。雄安新区既有战国燕文化、北宋边关文化、容城三贤等传统文化资源,又有白洋淀雁翎队等革命文化资源,这些赋予雄安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雄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己任,将地域文化资源禀赋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塑造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文化气派。要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燕赵文化偏于内敛自守,持重守成有余,开拓创新不足。雄安新区要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国际要素聚集区,就要培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自信,如同唐代的长安城,融通四海包举宇内,一切先进理念、制度、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宜的土壤,一切创造力都能在这里施展用武之地。江河万古,百川归流,雄安新区承载着千年大计的辉煌胜业,续写的终是华夏文明的不朽篇章。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