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各大城市都开始了“抢人战”。先是武汉推出了大学生留驻武汉的招募计划,引发国内各大城市如成都、长沙、西安、南京等对各方面人才的竞争。这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现象,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首先它体现了对人力资源的重视。
所谓人才争夺,中国大地上也不是新鲜事。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现过,首先是内陆地区人才被特区抢走,特别是当时还有所谓的“三不要”,党籍不要,工资不要,组织关系三样都不要,一些人抛弃这一切奔向特区。1990年代,又出现“孔雀东南飞”趋势,东部沿海地区都出台了很多人力资源吸引政策。可以说,从改革开放之前,到改革开放之后,再到今天,中国各级政府对人力资源的认识确实有了很大变化。从最早我们提出的所谓尊重人才,到今天,应该说各地都到了求才若渴的阶段,应该说这比原来的只在嘴上谈尊重又进了一步。所以说,全社会都对人才以及人力资源更加重视,这的确是个好现象。
从新闻媒体上报道的各地出台的各种各样吸引人才的政策来看,主要集中在给予人才一些优惠待遇,特别是从户口、房屋补助等方面来吸引大学生;另外,城市之间的政策模仿力也很强,甲城市出台什么,乙城市也会出台什么。虽然我们还不能非常详细获取各地的政策细节,但是从目前这些信息而言,让我觉得措施呈现高度同质化,存在“一窝蜂”的行为特征。
城市发展需要人才,确实也应该吸引人才,但是一个地方应该针对自己的特点以及区位优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去综合考虑,本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体是更加需要哪些领域,什么层次,哪些行业,以及何种经验能力的人才。
从地方公共政策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尽量具有清晰化的人力资源战略,如此才能比较有效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政策。如果都是盯住别人家,别的省市出台什么政策,自己就同步跟进,也赶紧出台同等的政策,这就没有任何特点,也不能发挥自己的产业比较优势。我认为各地政府都必须要注意这个问题。地区发展需要人才,但是需要的是符合本地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不是说出于行政绩效竞赛的考虑去盲目地吸引人才,好像别的地方都出台人才吸引政策了,我不出台就是我不重视人才,就必须要跟进,这是不理性的。因地制宜,应该是人力资源政策的原则。
各地“人才竞争战”打响之后,社会议论也非常多,比如有些议论就讲,为什么这些省市出台房屋的补贴,还给予购房优惠,就是因为当地积压的房产,需要去库存,或者是要找人到某地去给房地产托市。这类社会议论当然没什么根据,我们也不必当真,但是反映了很多社会群体对地方“抢人大战”的一种观感。所以,地方的人力资源政策,应该针对自己的需求,一定要注意地区禀赋条件,不能说人家是什么样,我们也是什么样,都是在一个政策方向上加码。
其次,各地政府应该考虑建立自己的人才数据库。作为一级政府,需要清楚地了解当今自己要发展的项目或者产业,到哪儿去吸引人才,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吸引,国际国内都有哪些具体的人才,都应该有具体的针对性安排。目前都强调行政需要用大数据,具体到人力资源政策,就需要建立人才信息库。地方政府需要建立一个具有长远战略考虑的人才数据库,明确自己需要的人才类型,或者是大学生,或者不是大学生,或者是中国的人才,或者是外国人才,或者是生物产业,或者是机械工程人才······总之是一个能体现地区长远发展方向的人才信息库,如此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吸引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力资源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目前这种地方人才争夺战,也许能够热闹一时,但不能长期可持续。从人力资源培育角度看,更为重要的还是环境培养。不管人才是自我成长,还是专项培养,还是区域发展形成的,都是基于环境而成长的。所谓人力资源成长环境就需要有全面的制度,地方政府应该有制度体系,或者说叫政策体系。能够为人才创造发展机会,给予其创新创业机会。不论是在具体的生活,还是贷款投融资方面等等,人力资源发挥作用,都需要宽松的环境。
建立这样的环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认认真真的、扎实的推进,而不是靠一时的短期政策来刺激。现在这种一哄而起的“抢人战”,应该转变为冷静与理智地吸引地方实际需要的人才,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去培育人力资源发展的环境,但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各地政府,都需要好好地研究本地的自然禀赋条件,本地发展到底是怎样的定位,本地到底有什么特点,本地区将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对一个地方而言,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至少应该有一个五年规划。
因为地方针对人才的“抢人战”,现在社会各方关于放开户口的讨论非常多。户口跟人力资源培养是相联系的,但是并不等同。社会各界都希望能够赶快地改革户籍制度,城乡能够迅速融合。这个愿望是非常好的,但是从我四十多年的工作经验看,这仍有一个过程,要从点滴工作做起,一点一点的来,从一个局部开始,取得一些经验。我们虽然有期待,但不能想象一步到位。和改革开放之前比,我们在人力资源流动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也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而产生的。目前,中国城乡还有一个大的差距。如果能够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户口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因为两方面关系紧密。而且,具体到一个城市,其自身的人口容量也是受多方面制约的,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户籍限制,备受争议。但其实,这些城市一旦放开这些限制,恐怕其本身也会变化,不会再是目前这样的状态了。
(本文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举办的“人才争夺战”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作者系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经发言人审定)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