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副中心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详细规划草案以绿色交通、生态市政、民生共享、风貌景观等专项系统的“多规合一”,形成了一张规划蓝图,这座“未来之城”的新面貌渐露端倪。
从北京城市中心向东望,新两翼中的一翼,正经历着惊天动地的变化。这座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副中心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近期,副中心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作为推动北京世界城市进程的重要力量,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在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之下,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未来之城”长啥样?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明确,要有序推动中心城区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同时,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2016年,北京市组织开展了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工作,在12家中外联合设计机构的方案基础上,采纳各方亮点与智慧,汇总形成城市设计综合成果。”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介绍,副中心详细规划充分吸收、融合了城市设计综合成果的主要内容,落实“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的要求,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绿色交通、生态市政、民生共享、风貌景观等专项系统的“多规合一”,形成一张规划蓝图。
此外,副中心建设将紧紧围绕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专家表示,一方面,副中心将发挥行政办公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序推动中心城区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另一方面,将依托运河商务区和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等地区,加强商务服务功能的细化落实,制定详细的准入门槛、激励政策与退出机制,重点承接部分中心城区商务服务功能。
“双廊”节地又环保
从地下管廊、通风廊道——“双廊”的规划建设示范工程中,可以看出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的大致方面:既要集约用地,又要生态环保。
最近,在北京市通州区政通北路上,市政府办公楼东侧,有一个写着“管廊参观示范段”的入口,这是管廊建成后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示范段。据了解,一期管廊工程将为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启动区1.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各委办局办公楼提供电力、通信、燃气、给水等市政综合管线接入服务。综合管廊工程涉及政通西路、政通北街、政通东路、宋梁路、勤政西街、勤政西路、勤政东街、勤政东路、规划一路共9条规划道路,管廊干线总长度约11.3公里。
“目前,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完工,正处在设备安装阶段,预计这部分7月份完工,管线入廊基本已经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通州分公司市政基础设施部负责人介绍。
相比地下管线直埋铺设的方式,地下单层或多层的综合管廊可以实现“两减两增”。“两减”,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地下空间资源,减少“马路拉链”,方便市民出行;“两增”,即增强管线运行安全可靠性,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改善城市景观,消除蜘蛛网式架空线,让城市清爽有序。
近年来,北京市的城市热岛范围逐渐扩大。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的一种现象。如何缓解北京来势汹汹的城市热岛现象,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缓解城市热岛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合理构建通风廊道体系,为城市送来“穿堂风”。专家表示,通风廊道不仅可以促进空气流通、内外交换,同时还可承载其他生态功能。
作为城市副中心,通州地区将作为一个单独的区域规划通风廊道,现初步开展了两级多条通风廊道系统的规划和气候评估。据了解,规划的区域包括通州、亦庄以及周边邻近地区。
在交通系统方面,副中心未来有望形成4个枢纽、多条线路纵横交错的轨道交通体系。未来通州轨道体系将形成副中心主枢纽及10余个二级枢纽。4个枢纽分别是副中心主枢纽、老城区辅枢纽、环球影城枢纽和行政中心枢纽。未来轨道交通全部在地下跑,地面除景观绿化、公交行人外,还将建设商业办公楼。形成门户级交通枢纽与副中心城市功能的高效耦合。潞苑北大街、姚家园路、京通快速、广渠路、京哈高速、外环路、六环路、宋梁路、新华南北路、观音堂路……未来数不清的道路纵横交织,将极大提高副中心出行的便利程度。为了减少过境穿越,副中心道路尽量选择入地、高架等形式。六环路核心段将入地改造,原先415米的道路红线缩短为58米,释放六环路周边2.8平方公里的土地。
为城市发展预留弹性空间
“副中心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来规划建设管理。”张维介绍,规划从城市综合交通、职住平衡、公共空间等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最关注的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交通方面,将建设以人为本、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以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为主导,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体系。职住平衡方面,将优化城乡职住用地结构,建立混合有序的用地布局,加强住房保障,打造公平、优质、智慧的民生服务体系,推动副中心职住平衡发展。公共空间方面,将着力塑造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构建层级明确、连续贯通的公共空间体系,深挖空间资源增加公共空间总量,构建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艺术性。
此外,将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刚性与弹性的关系,管控好刚性约束条件,避免出现重大结构性问题,通过划定战略留白地区,为城市发展预留弹性空间,以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同时,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坚持技术创新为人民群众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未来之城”的新面貌已经逐步展示在世人面前,今后要怎样发展,其实还有长路要走。
对此,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郝志兰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首先,要在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做好设计列出清单,并在详规上一一布好点。深入挖掘副中心绿色生态宜居特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大尺度绿色空间,妥善处理好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与通州区总体规划、北三县地区规划的对接。
其次,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方面,要加快老城改造更新,实现以新带老、整体提升,提高通州百姓的获得感。认真研究建筑高度管控与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解决好职住平衡问题,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推进共有产权住房供应。
再次,要进一步创新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细化副中心各项规划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建立副中心规划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根据体检评估情况并结合规划时间节点,必要时按程序对规划进行调整。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