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以城市群建设提升长三角区域竞争力

2018-06-21 13:34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沈坤荣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一轮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因素。以现代化体系构建为重点的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空间布局优化和要素集聚作用更加突出。以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契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提升长三角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深度开放,各种要素向湾区快速集聚,沿海港湾地区高速发展,形成了以世界级港口为基础、以产业集聚为动力、以广阔腹地为支撑的湾区城市群。可以说,湾区城市群由滨海经济、港口经济、都市经济与网络经济高度融合而成,这种特有的经济格局是海岸贸易、都市商圈与湾区地理形态的聚合体。湾区城市群对于区域转型升级、资源高效配置、技术变革产生强大的引领作用,目前值得中国对标的世界级城市群分别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三大本质特征,即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兼备的核心城市、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将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竞争力。从现有区域整合来看,城市群建设的核心是要素集聚。未来以上海为核心、涵盖江苏、浙江、安徽沿海沿江区域的长三角城市群,由于有更为坚实的产业基础、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为庞大的人口规模,必然会在未来5-10年中成长为世界级城市群。

从城市定位来看,上海致力于打造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苏州、南京是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苏南五市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南通成立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打造江苏沿海新兴的区域枢纽港;此外,扬子江城市群为上海提供广阔的经济腹地。杭州是“互联网+”双创中心、拥有全新的商业模式,以及阿里巴巴、网易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宁波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制造业基地,宁波—舟山港的货运吞吐量位列全国第一,宁波也是“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合肥新晋“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此外,安徽率先践行“互联网+现代农业”理念,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涌现了“三只松鼠”等知名特色农产品电商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丰富的优质劳动力、低价供地及税收优惠政策,抓住全球要素分工合作的机遇,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并开启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伴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开始从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创新驱动和资源配置优化,城市作为要素集聚的中心、创新孵化的中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载体。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单一城市规模快速扩张;而新阶段意味着空间的优化布局和要素集聚的作用更加突出,新时代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推进。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看,由于高铁、公路、轨道交通、通信等硬件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等软件基础设施的发展,地方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最优规模不断扩大,这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客观要求。此外,城市群的建设会弱化地方政府间的过度竞争,增强地方政府在医疗、教育、养老、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协调配合,最终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中国湾区城市群构想的落地,需要克服行政边界固化、城市职能定位不清晰等困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区域内部的差异化发展程度较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面临的制度阻碍相对较小。此外,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紧密相连,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能源保障安全方面可以先行一步。

以功能区发展规划对接湾区经济。要将湾区城市群发展理念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新一轮规划定位,以全球眼光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要聚力创新,充分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发展优势,依托上海全球创新中心和杭州“互联网+”双创中心,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二次开发和技术孵化能力,提升沿海经济带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能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和沿海经济带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块,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制造业基地。推动沿海经济带建立发达的交通枢纽,打造港口与铁路、公路连接的多式联运中心,强化航运服务集聚功能。要充分发挥沿海空间广阔和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的规模优势,大力发展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的金融、文创、旅游等先进服务业,实现高端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协同发展。

以基建网络的扩张打破地理边界。湾区城市群的共同特点是对内联系紧密、对外高度开放,区域内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这就需要建设包括交通、通信以及公共服务在内的网络化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超越省级的规划中心,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建立稳定高效的能源、水资源供应体系,实现区域内油、气、电、水同类型同网同价,打造一体化都市圈。建立省级区域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结算中心,推进区域内公共设施和服务互联共享,实现公共服务“一卡通”。补齐长江北岸以及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和长江过江通道建设的“短板”,在加快北沿江高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沿海城市城际轨道交通,使上海与长三角其他三省的城市之间深度融合。

以更加有效的合作新机制打破行政边界。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合作新机制是实现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前提。为了促进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区域一体化市场,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协调机制,突破区域协同发展的行政边界制约,共建长三角市场规则体系,实现区域内部资源整合与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建立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区的协调机构,合理规划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推动功能区之间与功能区内部错位发展。建立常态化的区域内城市间交流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实现长三角地区的资源互补与功能融合,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建立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主体。要把建立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第一方略,不但使人才“引得来”,还要使人才“使上劲”,更要使人才“留得住”。要根据功能区定位,以规划引人才,以产业引人才,以市场引人才,避免区域间人才引进的恶性竞争,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优化配置。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公共财政对创新创业的扶持与补助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低成本创业环境,使人才“使上劲”,技术与知识“用得上”。加强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衡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建设,降低新市民的居住成本。此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力推广“不见面审批”,降低准入门槛,让各类人才真正“留得住”,成为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