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是上海面向未来30年的战略目标定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命题。
跟随全球化进程升级版本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新命题呢?
一方面,卓越的全球城市是“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升级版。
上世纪90年代,我们提出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主要基于国际产业大转移及中国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启追赶型加工贸易模式等条件。其中,经济中心功能主要是促进全球产业链和国内产业的嫁接,金融中心功能主要是吸引和利用外资以及跟内资的整合,贸易中心功能主要是支撑加工贸易及一般贸易,航运功能主要是服务“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循环。
今天,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全球化和信息化潮流交互作用,全球城市网络日益扩展,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近岸”布局调整,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世界格局处于大变革之中。更主要的是,中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培育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在此背景下,势必要求有自己的全球城市崛起,并代表国家参加全球竞争与合作。由此,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就提上议事日程。
另一方面,卓越的全球城市追求更高版本的全球城市发展。
全球城市作为全球化的产物及空间存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出现。它本身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而动态演化,并不断升级版本。1.0版的全球城市,主要基于跨国公司总部的指挥和控制功能,依靠产业链网络、资本市场、贸易航运等。2.0版的全球城市,主要基于全球生产者服务公司的服务化功能,依靠各种要素网络流动的连通性。目前是3.0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科技创新功能。
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可以有不同路径和模式选择,但不大可能跨越阶段发展。所以,既要参照和借鉴1.0版和2.0版的经验,也要对标3.0版的新标准。不仅如此,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还要面向未来,即2035年基本建成、2050年全面建成。这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新课题。
非核心功能要有效疏解
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但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更不能舍本逐末。这就要求我们找准发力点。
全球城市具有一般城市的属性,又不同于一般城市。它作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这种核心功能是其他一般城市不可复制、难以取代的,构成了全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经验表明,支撑这种核心功能的基础包括:高密度的全球功能性机构,包括跨国公司总部、全球生产者服务公司和金融投资机构、全球研发机构、国际组织等的集聚;高效运作的各类大平台;大容量、高频率的全球要素流量;强大、永续的创新创业活力;通行“全球村”标准和惯例的运营环境。
这些“四梁八柱”越是坚实、越有重量,城市节点能级就越高,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就越强。尽管我们在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逐步奠定了基础和构架,但全球资源配置的能级还比较低,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下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就需要找到准确的发力点。
一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这种高质量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要求全面实行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城市能级是一场大变革。它不是量的扩张,而是质的跃升;不是路径依赖,而是大道转换;不是系统修改完善,而是系统重构。
在此进程中,不仅要进行城市功能结构调整,而且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科创中心要进行功能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高端资源要素的配置功能,重点推进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国际航运中心高端服务能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取得新突破。
二要在制度创新、品牌建设、对外开放、创新创业、全球网络、发展平台、人才集聚、品质生活等方面打造新高地。
这些新高地构成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它越是厚实、越是有高度,越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事实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是发挥比较优势、动态潜在优势,在核心功能上“拉长板”,做大、做强、做到极致。同时,要在核心功能上形成特色,从而增强不可复制性和难以取代性; 在非核心功能上,要实行有效疏解,积极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而为核心功能做大做强腾出空间和资源。
吸引全球功能性机构集聚
近一阶段,推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可有三个着力点:
第一,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一个有利于吸引全球功能性机构集聚,并促进其高效开展全球资源配置业务的营商环境,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兰克福和伦敦竞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法兰克福的区位及基础设施等条件优于伦敦,但最终的胜出者是后者。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伦敦的金融服务更加多样化,机构和人员自由流动,以及具有更为宽松、宽容的人文氛围等。
国际经验表明,扩大开放本身就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表现。新时期,扩大开放的领域和重点主要是吸引全球功能性机构集聚。它不仅仅停留在企业准入或开办环节,而更需要改善准入后的市场运作,如公平竞争机会、市场透明度和市场主体权益保护等。由此,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优化,本质上要求改革不适宜的体制机制。
第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用高质量发展来打响城市名牌。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与保障。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基础性改造和系统重构工程。从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出发,现代化经济体系更要注重网络与平台、枢纽与门户的建设,促进经济实力增强、高密度的投入和产出循环、高能量的功能服务辐射。
具体来讲,要基于服务网络的扩展来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用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关键材料的产业掌控力来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用购物全过程消费的价值附加创造、全新体验和时尚引领来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用多元文化融汇、时代文明引领、文化自信的标识度和显示度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第三,拓展发展空间,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打造全球城市区域。
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融入周边区域并发挥核心城市作用。当前,上海正在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主动发挥龙头作用。这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可以实现有效的“借用规模”、拓展发展空间,从而更好承载中心功能;通过与周边城市形成分工协同,可以发挥战略优势、提升城市能级; 通过促进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可以有效疏解功能、增强核心竞争力。
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空间的“结构性分裂”,创新区域发展治理模式,实行分类、多层次的结构性治理。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区域规划、交通运输、环境治理等,可以政府间合作为主导;在更多领域和方面,应以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的专项研究为引导。其中,利益互换、利益补偿、利益共享是一个重要保证。
(作者为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教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