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大崛起

2018-08-07 16:41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徐豪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城市崛起波澜壮阔的40年。“改革开放40年中最眩目的是城市化,中国城市人口目前也超过了8亿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城市的星火燎原和整体崛起,无论对中国、对世界还是对人类文明,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直接推动民族繁荣富强梦想的实现,带领城乡跨入文明现代社会的大门,打破传统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世界的发展格局。

在这40年中,中国城镇数量随着改革浪潮快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群、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城乡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高速发展,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日趋迈向现代化。

经济总量飙升,万亿GDP城市渐渐涌现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我国城市的发展也在改革开放中突飞猛进。

据《中国报道》记者统计,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万亿的城市已有14个。

“城市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领头羊作用,国家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城市要领先、起到带头作用,这是一个基本的战略。要实现国家意志的竞争力战略,这是一条发展的主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这些“万亿”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生产总值均超2万亿。2017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万亿元,上海为3.01万亿元,广州为2.15万亿元,深圳为2.2万亿元。上海突破3万亿元,深圳首次超过广州。

从数字上来看,北上广深GDP总量超过10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8。与此同时,4个城市的经济增速保持平稳。2017年深圳的经济增速为8.8%,广州为7%,上海6.9%,北京6.7%,全国增速为6.9%。

可以看出,在淡化GDP增长目标、追求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下,北上广深优化结构、创新驱动的特点愈发明显。从创新驱动方面看,以广州为例,2017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达到66%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7%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

从产业分布看,北京和上海早就以第三产业为增长主导。2017年北京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9.3亿元,增长7.3%,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3.3%。以中关村示范区为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已近1.8万亿元,约占全国11%。

“城市占了地球陆地表面积约2%,城市人口在全球人口中占了50%以上,而城市创造的财富占了80%以上。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李迅说。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学良的一份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23个主要城市群占全国30.21%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65.69%的人口,创造了90.49%的地区生产总值,而前十大城市群更是以14.7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46.8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71.67%的地区生产总值。

从“农村社会”迈入“城市社会”

城市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城乡面貌和社会结构。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占大比重,过去我们说‘10亿人口8亿农民’。随着改革开放这40年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城镇化成为世界上的奇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说过,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一是中国的城市化。”李迅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李迅表示,4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8.52%,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农村社会”进入了“城市社会”,现在是“8亿人口在城市,6亿人口在农村”。而且城镇化还在快速推进,预计还会有2亿~3亿人口进入城市,到2035年左右城市人口会达到10亿。“城市规划也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在进行着变化,中央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城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重要的部分,因此‘城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随着“城市社会”的到来,城市规模的壮大,城市发展形态也进一步发生变化,分工协作的都市圈和城市群逐步形成。

“城市是社会经济的增长极和引擎,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城市的经济总量也在不停增长。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虽然增幅减缓,但增长仍旧持续,过去百亿GDP城市都没有多少,而现在省会城市基本上都是千亿GDP城市。下一步大城市发展趋势就是进入万亿GDP城市行列、形成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城市群是承载国家经济实体的最重要平台。”区域经济专家、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说,未来城市群发展至少有3个等级的趋势:一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大城市群,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引领作用,也会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新的贡献;二是一些对区域产生影响的城市群;三是以二三线城市为主的城市群,在省内或跨省份。

2017年8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课题组发布研究结果:2015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西、山东半岛、中原、武汉、长株潭、关中、成渝、辽中南、哈长等12个城市群聚集了中国经济总量的80%。而这12个城市群的总面积只占了中国国土面积不到20%,人口占60%多。

课题组称,过去10年,这12个城市群占全国经济的份额增加了近1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中国经济集聚的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所在。其中,长三角、成渝、京津冀、中原、海西份额增长最多。“可以说,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城市群的贡献最大,城市群是承载人口、产业、经济的主要载体。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主力就是城市群。因此,我国应把城市群作为主导形态发展。”陈耀说。

城市发展改变亿万人民生活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介绍说,中国城市崛起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工业化发展及其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1978年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城镇占全国的比例分别约从30%跃升到80%、从20%跃升到80%。城市经济40年长期高增长,增长率平均达到9.5%。中国城市经济结构实现了持续的升级和转型。

《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6次报告》称,城市崛起使中国国土空间经历了重大重塑。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198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3.67万平方公里,2016年建设用地总面积39.07万平方公里,增长1.65倍。而其中建成区面积与城市建设用地40年分别增长7.44倍和7.88倍。

与此同时,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国土空间。我国依次经历公路时代、铁路时代、高速公路、高铁时代,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极大压缩了“国土空间”,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以公路计算,每百平方公里公路里程,1978年为9公里,2018年预计超过50公里。航空方面,1988年全国民用机场数量为143个,截至目前,全国民用机场总数已多达229个。2018年交通、电信、互联网、物联网通信信息基础设施与水电煤气的公用基础设施,在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初步形成多个网络化和一体化的体系。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不仅持续崛起,还展现出了更多积极的变化,在化城、化人、化市和化地等方面成绩更是有目共睹。

城市的崛起还带动了微观主体经济和社会治理逐步迈向现代化。“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93年公司法的实施,以及产权制度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中普遍实行。市场微观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与此同时,众多非营利事业单位也都分别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中国在微观主体的治理现代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倪鹏飞说。

“一个国家城市化率在50%左右时,其重要特征是要素集聚,把周边的资源都吸引过来。对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城市化率超过50%后,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该是增长最强的,在50%以前以集聚效应为主、辐射效应为辅;超过50%后,辐射效应也会增强。所以我国提出城乡统筹发展、融合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会让更多人享受到红利。”伍新木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倪鹏飞表示,过去40年,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加快迈向城市社会,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和结构,提升了人类的发展水平和人类整体素质。中国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供应全球价廉物美的商品服务,不仅给全球城市居民提供了福祉,也给更多城市带来发展机遇。40年中国城市崛起对人类文明和世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未来发展的宏大蓝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无疑,城市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讲了地带间的协调,又讲了城市群的协同。地带间的协调即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区发展战略的协调,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涉及到大中型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随着城市的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内涵上也有了新的变化。”陈耀分析说。

“未来城市的发展,除了要提高竞争性,还要提高宜居性,让老百姓感到幸福。城市发展的最终要实现田园化、山水化,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低碳、绿色、生态,提高韧性、弹性、安全性。”李迅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从过去单个城市的规划转向区域规划,城市的品质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城市的发展中开始出现了城市病,社会环境开始要协调发展。因此城市规划要起到刚性控制作用,要把底线守住,包括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等。”李迅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说,从提高城市的品质角度来看,过去强调经济发展,现在强调要绿色、智慧、人文,要在发展中贯彻新发展理念。

《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6次报告》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城市布局将是由数万个中小城镇、数千个中小城市、数百个大城市组成,数百个都市区(圈)、数十个城市群、数个都市连绵带,组成一张城市大网络。

再次,中国有可能进入智能城市国家,这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未来科技对人类的改变将主要表现为对城市的改变,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就意味着城市进入智能时代。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深度发展,中国城市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重要的中心。中国可能出现全球科技、经济、文化等最强大的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也可能出现全球最具个性或者最多样化的大都市和小城镇。中国城市将为人类文明做出卓越的贡献。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