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在陆家嘴观光的游客在惊叹宏伟的地标建筑之余,免不了提一句:太热、太晒了。5年前世纪连廊的落成,串联起陆家嘴环路的数座大型建筑,让人们步行方便不少。但从一栋楼走出来,再到另一栋楼,依然要接受风吹日晒……
随着上海对城市空间的管理日趋精细化,如何让类似案例拥有生活气息,更多向人们展现“温情”,越发受到关注。近日,上海市规土局邀请若干设计机构和开发机构举办研讨会,探讨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建筑设计,建筑师、规划师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却不约而同地认为:塑造人性化的高品质空间,比造一栋好看的房子更重要。
建筑如何搭建成有活力的生命系统
江南水乡民居、石库门里弄、老花园洋房、摩登大楼……上海具有丰富的建筑元素。其中,老建筑不仅建筑水平较高,而且能嵌入到日常生活中,因此从不缺乏人气。“有的新建筑,看效果图还不错,建成之后的观感有待商榷。”一名专家表示。
位于虹口的一处建筑,从绿植到整个建筑场地全部加高,人要在人行道上走两三百米才能找到入口;有的写字楼使用玻璃幕墙,玻璃在阴天时折射率低,就显得昏暗。还有的楼房,刻意模仿外国知名建筑,缺乏自身特色;更有些住宅小区“千楼一面”,缺乏独立设计,如同一个个标准纸盒,散落各处。
“高架桥、变电站、地铁出入口等市政基础设施,也常常被排除在建筑、空间设计之外,其实它们也能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曾群认为,这些建筑未来可以通过嵌入芯片,搭建起点式或整体网络式的空间结构,将所有建筑串联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历了大规模城市建设,诞生出一批优秀建筑。但过去几十年,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建筑本身好不好看、造得质量如何,风格是不是酷炫,缺乏对系统和空间的考量。” 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斌坦言,不少建筑局限在自己的地块内,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承担相应的空间功能。这些建筑犹如一个个独立器官,看似完好无损,却无法搭建成有活力的生命系统。
关注人在城市内的生活体验
有活力的生命系统要如何打造?张斌认为,首先要关注人性化,比如空间的舒适度、便捷度、美观度等。香港的街道风貌各有特色,不光是因为视觉上的效果,而是因为各有不同的生活气息。香港之所以拥有强大的城市吸引力,也不在于从城市面貌多么特别,而是能提供数一数二的舒适生活。
“如果对标全球一流城市,上海在生活舒适性上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关注人在城市内的生活体验,是成为一座好城市的前提。” 近年来,上海在空间体系打造上有着诸多尝试。位于漕河泾的地标建筑新洲大楼,近地面是由混凝土支座支撑,上部是主体建筑。整座大楼如同一座巨船,“漂浮”在中环线与绿地公园之间。
项目设计方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副总监孙亚瑾解释,大楼设计并非刻意“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周边环境考量。“新洲大楼坐落于道路与绿地公园之间,为了不隔绝两者之间的联系,才将建筑悬空设计,以最小的占地面积最大程度上保证道路和公园的联通。大楼下部还能构建出一个遮风避雨的公共空间,人们休憩社交、室外活动都能在这里进行。
孙亚瑾坦言,如果要建造符合区域空间功能的建筑,“用合适的节奏、合适的速度非常重要”。正在推进的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和景观提升工程,就是具有示范意义的空间设计案例, 它从“点线面”三个层级进行规划,既包括整体区域,也将单体建筑设计囊括进去。而这一构想,从2010年就开始起步。
华建集团上海院副总建筑师李定表示,单单徐汇滨江的西岸传媒港,从国际方案征集到设计方案落地,前后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西岸传媒港的亮点在于,它拥有一套非常详尽而全面的城市设计导则,包括规划、交通、消防,甚至有不少设计标准的创新突破,每个单体建筑也精心设计:首先要符合它在整体区域内的功能,然后注重风格设计。
先设计环境,再设计建筑
除了“点”上的创新,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城市品质?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丁纯认为,要提升空间和建筑品质,需要依靠机制创新:“不同的建筑和空间,如果套用同一种开发模式,就会降低城市面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以随处可见的住宅来说,住宅之所以容易模式化,主要原因在于受到日照、尺度、消防、容积率等各项规范的制约,在满足各项规范之后,设计可以选择的余地就不大。因此,丁纯建议:可以结合地块性质和区位特点,给予建筑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发挥空间。
华建集团上海院首席总建筑师陈国亮表示,空间品质和建筑品质的提升,不能仅仅由政府负责,建筑师、开发商等各类社会主体都要参与。“对政府而言,需要对整座城市的尺度进行合理控制,但对于建筑风格、造型、色彩,都可以给建筑师自由,这对于城市品质和多样性,有非常大的益处。”
“在城市街区的开发运营商上,开发商最好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特色、风格和尺度进行开发,而不是采用品牌化的、模板化的开发模式。”张斌说。华建集团华东总院副总建筑师杨明建议,上海可以尝试用先设计环境,再设计建筑的模式进行规划,在诸多街道中挑选合适的试点进行探索,让街道作为上海基础性公共空间,以点带面,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