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惠州“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建现代品质一流城市

2018-08-09 10:41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周欢

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时至今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依然是公众的普遍期待。然而,随之而来的“城市病”,让人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显然,三十而立的惠州也正在思考,并试图给出自己的回答。日前召开的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争取在未来十年把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并打造令人向往的现代品质城市。

人有人品,城有“城品”。品质城市是一座城市的产业经济、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公民素养等各种要素长期集成发展与沉淀所呈现出来的综合形态。

打造令人向往的现代品质城市,是惠州对城市未来的一种定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升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发展的持续性,统筹好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布局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城市的精神品位与发展质量有机统一,让全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一、一座令人向往的现代品质城市,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发展质量上要有优势,要有特色和吸引力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并强调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这一指引,对惠州来说,颇具现实意义。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惠州的土地面积占整个大湾区的1/5,是广州、深圳、东莞3市的面积之和。这样一个面积大市,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均匀发力,不仅容易导致粗放无序且低效的开发,也难免重蹈一些城市建设“摊大饼”的覆辙。

惠州市委全会提出,提升城市能级,要突破空间资源瓶颈,提高城市经济密度,防止摊大饼。

要实现城市经济密度提升,而不是“虚胖”,更多还是要回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正如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帕特里克·格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所言,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它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城市集约发展,不仅意味着以更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也代表着城市的发展方向由做大转向做精、由扩容转向提质。像惠州这样财力并不雄厚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也可以更加精准化覆盖、精细化管理,进而“好钢用到刀刃”,而不是“撒胡椒面”。

城市建设不能千城一面都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结合资源禀赋与自身特色,通过注入更多现代元素与内涵,“小而美”“小而精”的惠州也将别有风味。

正如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当前,惠州正在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应抓住契机,着眼长远,科学谋划,从城市定位、职能、规划布局、区域协同等方面找准方位坐标来建设运营城市。特别是要突出惠州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坚持“大疏大密”,在生态空间上多“留白”,在生产空间上则集约化、集群化,向高密度要高质量,并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通过提升城市经济密度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新动力。

二、一座令人向往的现代品质城市,应该是交通便捷、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的城市,能够让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这对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提出了新挑战

惠州市委全会指出,惠州高速公路、高铁、城轨、铁路、机场、港口样样都有,但是与一线城市相比,交通衔接还不够便捷,有效的交通体系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连接不够顺畅,城市外围高速公路互通布局不尽合理,城市内部没有快速路贯穿,高铁过境多但枢纽站少,没有很好地为我所用。

这点出了惠州城市服务功能的一大痛点。

多年来,惠州较重视发展“大交通”,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交通”,导致路网衔接不顺、通而不畅。因修建莞惠城轨而堵了近10年的“烂路”仲恺大道就是典型案例。

当下,惠州不单要让想来这座城市的人,来得了、来得便捷,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随着“3线9站”高铁布局,惠州加快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对接。然而,大交通改善是双向互通的,顺着跨城相接的高铁、城轨,资源可能顺流也可能逆流。

如果惠州不在城市内部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体等配套公共服务和办事服务效率等营商环境上联合发力,就很可能遭遇“虹吸效应”和“过道效应”的双重夹击:一方面不仅难以从广深等城市吸引到高端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资源,反而可能导致自身既有的资源被大城市加速吸走;另一方面,有可能成为深圳向深汕合作区以及珠三角向粤东粤北高端产业转移的“过道”,资源过境却留不下来。

惠州要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关键是要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我所用,变现为城市经济新活力,而不能依赖房地产,也不能甘当游客即来即走、留不住过夜客的“后花园”。

要防范这样的问题,惠州就要强化创新产业的内生动力,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以“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推动城市更新和品质升级,吸引“候鸟”变“留鸟”。

三、一座令人向往的现代品质城市,归根结底应该是一座以人为本、生活和生态品质齐飞的城市,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广东省社科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大磊看来,令人向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应该为人而建,不断满足人的高品质、多样化需求。当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群众高品质、多样化需求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生态环境,不可能成为令人向往的城市。

尽管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但相比人人共享更多绿色福利的新期待,惠州看到差距。惠州市委全会指出,环境治理欠账较多,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正因为这样,惠州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正如全会提出“龙门是山区县,以生态保护为主,就没必要硬性考核它的工业产值”,惠州可以先行先试,在考核指标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快调整指挥棒,引导各个县区、镇街打造各自功能区的“引领者”,宜生态保护的则做大绿色生态文章,宜发展工业的则提高工业集中度和经济密度,各施所长、各尽其能、各美其美,合力提升惠州的发展质量、效益和城市品质。

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惠民上。城市的核心在于“人”,让市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才是真正的品质。

2016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新城市议程》。这份联合国指导世界各国未来20年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强调“所有人的城市”的理念,明确了“使人人平等享有城市和人居环境”的愿景,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建立城市治理的创新框架,以及有效规划、管理城市空间发展,来创造包容和谐的居住环境,消除贫困,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城市发展的可复原性,使人人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这也给惠州提供了启示。

如果说,守护好生态并塑造更多城市景观是在提升城市“颜值”,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在提升城市“内涵”,那么坚持绿色发展并让绿水青山成为竞争力、生产力,则可以让城市“内外兼修”,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惠州打造令人向往的现代品质城市的题中之义,也是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