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有着很强的带动性,必须坚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的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扩大投资与推进结构调整、补短板、强弱项有机结合起来,精准聚焦基础设施短板领域,聚焦影响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强发展后劲领域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2个和0.5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为2012年1月份至7月份以来最低增速;基础设施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2.7%,比上年同期降低25.7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有着很强的带动性,每增加一笔投资就会带来大于这笔投资额数倍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因此,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持续回落,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创新低,容易让人们对经济是否平稳运行产生担忧。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稳投资”,并提出要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这意味着,尽管当前投资下行压力比较大,但中央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和补短板、强弱项有机结合起来,没有为了“稳投资”而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这充分彰显了中央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环境持续改善。不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也带来了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信贷增加和货币扩张的过度依赖,甚至带来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和粗放发展。一旦投资增速受周期性、结构性或政策性因素干扰,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将受到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把“稳投资”简单片面地理解为依赖投资刺激经济,更不能搞“大水漫灌”的老套路。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确实存在着许多短板。例如,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东部不少地区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管网等领域同样存在不少“短板”。数据显示,我国基础设施人均资本存量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20%-30%;西部有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存量与东部相比,差距也是比较大的,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因此,如果我们在基础设施领域全面铺摊子、平均用力,既容易导致一些增后劲、惠民生的短板领域无法得到重点关照,也容易带来巨大的资金需求,形成新的金融风险累积。
强调把补短板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着力点,是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之举。只有把短板补齐了,把基础设施改善了,才能有效提升中国经济的“木桶容量”,才能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才能吸引人才和创新要素集聚,增强创新动力,促进地区转型,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补短板仍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必须坚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的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扩大投资与推进结构调整、补短板、强弱项有机结合起来,精准聚焦基础设施的短板领域,聚焦影响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强发展后劲的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帮助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确保社会资本“有利可图”,促进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