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型城镇化样本:李克强三“顾”德州“全流程”考察

2014-08-26 14:3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董陶 宋雪莲

原标题:新型城镇化实践样本:李克强三“顾”德州

7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德州“全流程”考察现代家庭农场 受访者I供图

7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展开为期两天的考察,首站选择了德州。在此之前的半年内,李克强曾两次在德州的新型城镇化探索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德州人自豪地称之为“总理三‘顾’德州”。

德州的新型城镇化实践中,哪些内容吸引了李克强的关注?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重走李克强总理的考察路线,希望能找到答案。

此次李克强在德州的4个考察地点,德州陵县德强农场、陵县雨污分流工程施工现场、袁桥社区、景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便蕴含着以农业现代化为起点,“两区同建”(即新型农村社区与农村产业园区的同步建设)为结合点,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谈及德州的城镇化发展经验,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不断向记者提到,“要真正让百姓生活得幸福”,在创建“幸福城市”的背景下,德州将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落实到了“人的城镇化”上,这就要求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涉及土地的流转与农业人口居住地点的转移,更要实现农民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帮助他们在城镇中扎下根,使得城镇化真正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说服农民流转土地不容易

2013年5月,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冯树强在老家德州陵县注册成立了该县第一家家庭农场——德强农场,截至目前,农场共流转土地一万余亩。

德强农场是陵县规模最大的家庭农场,却并非孤例。德州市共有家庭农场484家,其中经营耕地1000亩以上的44家(户)、5000亩以上的5家(户),1万亩以上的1户。

德州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70%,70%的土地用于发展农业。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保证农业不减产?面对这一问题,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探索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成为关键,而通过集约化经营,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也是以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这一发展路径的起点。

冯树强成立农场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说服农民将土地流转给自己。他坦言,这一过程并不轻松。

首先,一部分农民不理解土地流转的含义,将其等同于一次性地剥夺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从而产生了抵触情绪。而部分农户则希望通过充当“钉子户”提高自己所能获得的土地租金。此外,在当地一些农户之间,已经形成了土地私下流转的局面,而获得土地的人并不愿意将土地再次流转。

冯树强采取的策略是先期与村委会形成意向,再由村里出面做每一户的工作,调换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的土地,最后再与农户直接签订协议。流转合同依照国家公布的范本制定,合同期限为15年,土地的年租金为1000元/亩,每年提前支付给农户。在合同期内,如果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希望退出,都需要支付给对方一年的土地租金作为补偿。

随着流转土地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与德强农场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有1000多户。

在土地通过流转向冯树强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的背后,是陵县土地确权工作的不断推进。据陵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杨炳超介绍,目前陵县的土地确权率已接近50%,在年底,这一数字将上升到80%。

据了解,目前,德州市流转土地面积已达到2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2%。

大田农业的信心

德强农场种植的作物以小麦与玉米为主,一年两季。对于为什么农场选择大规模地种植粮食,冯树强解释说,粮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不可能处于过剩状态,他有责任不改变土地“种粮田”的属性,保证每年交给国家的粮食在数量上不减少,同时他对粮食市场也充满信心。

在冯树强个人选择的背后,德州也始终将粮食生产安全作为头号任务,德州是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去年粮食总产量166.5亿斤,用全国0.5%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4%的粮食。

而1万亩的种植规模,也为一些农业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土壤。此次李克强总理在德强农场考察的第一个地点,便是农场应用的时针式自动灌溉设施。

去年以来,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山东省高效农业节水灌溉试验区的建设也同步跟进。冯树强向记者介绍说,德强农场1万亩土地下面已经铺满了管线,可以获取土地表层以下40厘米土壤的墒情,并据此进行自动喷灌。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800万元,农场承担10%,县级财政承担10%,山东省水利厅承担80%。

冯树强表示,在农忙时农场需要上百位农场工人同时劳作,而根据工种的不同,每日可获得50到500元不等的报酬,而在平时的农田中已经很难见到忙碌的人影。

这也成为德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的缩影。据统计,在德州市培育的484家家庭农场所耕作的11.36万亩土地上,就业劳动力人数为2598人,而该市的农机总动力已达到1499.6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7%,位居全国首位。

冯树强向记者介绍,在进行大田种植后,亩产量并没有明显高于普通农户,但只要与农户种植的产量基本持平,就意味着农场的利润有了保障。

集约后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下降,成为农场利润的主要来源。冯树强表示,因为种植规模大,农场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买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再加上科技的投入,可以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这也进一步压缩了成本。以小麦种植为例,一亩地的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可以降低200元左右。此外,粮食的集中出让也可以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普通农户在收获小麦后,往往由于急于外出务工而选择将小麦迅速出让,价格在每市斤1.1元左右,而冯树强的农场收获小麦后并不急于出售,目前小麦的收购价格已经上升到了每市斤1.25元,这样每斤小麦农场可以比普通农户多卖出1毛5分钱,如果按照亩产1100斤计算,再考虑到成本的减少,农场每年的收益空间在20%左右。

没好意思告诉总理的三个困难

冯树强表示,在李克强总理来到农场进行考察的当天,自己其实有三个正在面临的问题没有敢向总理说。

首先是大户补贴率较低。冯树强表示,国家规定给予适度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每年每亩地100元的补贴,自己的农场每年有1000亩地能享受到国家补贴,而每年10万元的补贴对于一个万亩农场来说无疑“不解渴”。

同时,冯树强不无担忧地向记者表示,自己农场的抗打击能力很有限。目前农业保险的保险金由两部分组成,每亩地每年农户出2元钱,政府出8元钱,每年每亩地的最高赔付金额为100元,“这是在绝产的情况下,减产是不予赔付的”,冯树强表示,100元的赔付金额甚至无法抵消农场每年的租地成本,如果要保证农场的经营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出现重大亏损,赔付的金额至少要达到每亩地1200元左右。冯树强希望政府可以更多地开发农业保险的品种,“我可以多缴纳保险金,同时我也希望保额可以提高。”

除去补贴与保险,德强农场还面临着一个实际的困难,晾晒问题。冯树强表示,当地很多普通农户也面临着晾晒问题,由于很多农户家早已没有了场院,因此每到收获季节,农户会选择在公路上进行谷物的晾晒。对于规模达到万亩的农场来讲,这个问题无疑更加突出,因为土地不能闲置,晾晒不能在地里进行,只能借助于烘干机,但一台烘干机价格在300万到500万之间,冯树强个人无力再承担这部分开销,他也希望政府能够拿出相应的资金,帮助农场解决这个实际的问题。

“两区同建”模式下的农民“上楼”

在德州,农业生产领域由于机械化水平与规模经营年释放劳动力24万到30万人,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下一个问题便是,他们如何在城镇安居,如何在脱离土地后找到新的、稳定的生活来源。

德州市提出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的目标,通过“两区同建”,实现传统农业区的城镇化,在农民“上楼”,逐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水准的公共服务的同时,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其后续生活提供保障。

据统计,德州行政村数量占山东全省十分之一,村均人口比山东省的平均水平少271人,500人以下的村占到57%,在村多村小的情况下,户均宅基地占地达到1.5亩,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1亩,造成了宅基占地过多的现状。

为此,德州在2008年提出了“大村制”的改革方向,开始进行合村并居,2010年,工作重心由村庄合并转移到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上。当该市8319个村庄改造完成后,将节约出100多万亩土地。

德州市市长杨宜新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目前“两区同建”推行的地区主要是原来的“城中村”,以及距离城区较近的“城边村”。德州市已建成和在建的新型农民居住社区378个,30多万农户住进了社区,同步配套建设各类农村产业园区876个,40余万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就业。

1/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