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
笔者若干年前曾在江苏省做过凋查,获息:―个农户当耕种40亩地时,务农与务工的收入持平。这时人们就有了择业的自由。更看重自由者则选择务农,因为农活时间完全由自己安排,但要承受天灾的风险;而更看重稳定者则选择务工,因为每天只耍准时上下班,收入稳定,但因厂规,时间安排就不那么自由。
隨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环境压力减小,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将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将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期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的人,有所归宿。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然而广柔的乡村人口,毕竟还需要城市为其提供某些服务,而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则是他们就近获得服务的第一选择。小城镇承担着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职能,而本身要有活力,就必须建设得紧凑。
福建省寿宁县城关镇(鳌阳镇)新区规划与建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寿宁县地处山区,建设用地极为紧缺。全县26.5万人,原县城鳌阳镇只能挤在一个澹溪溪谷里,人口仅2万人。近年在原县城澹溪下游规划了新区,新区人口约2.2万人,县城鳌阳镇总人口达4.2万人。
由于用地紧缺,因此只能沿澹溪两侧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小小的县城盖起了30~40层高的住宅。然而正是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大大提高了人口的密度,人气极旺,夜晚沿街商业一片兴旺。
笔者是在深夜零点被街灯依然灿亮所吸引,冒着细雨到街上考察,居然许多餐饮店都有食客,就连水果店也灯光通明。甚至还见到往住宅区里送外卖的人。
虽然用地紧缺,在县行政中心南面,跨溪两侧还是规划了公共活动开敞的空间,沿着澹溪两侧建设了立体化的绿化步道。
同时,住宅的布置还避免了屏风式的布置,留出空档,让后山的山林透进城镇。紧凑、高强度的开发,因密而疏,自然和人气兼得,城镇虽小,但人气旺,服务业兴旺就能吸引农村人口进城消费,更好地为周边农村人口提供服务而获得活力。
当然该例有其特殊性,因为用地极其紧缺,不得已建了30~40层楼的住宅,这点不具普遍性。对于一般小城镇不应校仿,小城镇的空间尺度还应以小为宜,但紧凑、适当提高建筑密度,既节约土地,又获得人气而富有活力的方法却具有普适性。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