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上海都市圈 要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

2018-12-06 09:41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郁鸿胜

[上海都市圈发展要在提高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度的城市作用上,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以“五个中心”建设为核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域的城市功能定位,统筹城市群域城镇体系布局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行政分割,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群域各城市的规模等级体系]

[长三角核心区域1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特大型城市有2个,人口在100万~300万之间的有5个;人口在50万~100万的有7个城市;人口规模在5万~50万的城市有50多个;5万以下的小城镇有数百个之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1月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要求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上海发展来讲,上海都市圈如何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同样具有完善长三角区域空间布局的重要意义。为此,提出若干建议。

一、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五个层次的城市规模等级序列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的一个新亮点是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布局,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是以区域城市为特征,由“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相结合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五个层次的城市规模等级序列。在长三角各级城市规模的等级数量中,呈现出了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宝塔形”特点:

第一层次为超大城市的上海。在超大型城市的规模体系中,又形成了若干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体系。

第二层次为特大城市,在特大城市的规模体系中又形成了若干中等城市、小城市体系。

第三层次包括若干个超过百万人口和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这些城市的规模体系中又形成若干小城市、小城镇体系。

第四层次为中等城市,这些中等城市体系中又形成了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镇。第五层次为一批小城市。

二、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空间规划布局特征

一是基本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的基础设施新格局。长三角城市群从公路时代走向大桥时代、高铁时代,城市群域的城市“同城效应”日益显著。

长三角区域相继建成沪宁、沪杭、杭宁、同三国道等高速公路。杭州湾大桥和苏通大桥贯通,沪崇启大桥、上海空港和海港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建设、浦东铁路等沿海大通道系列工程、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建设等,为实现长三角区域区内联动提供了便捷。原先的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核心城市形成的“Z”形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二是长三角区域人口向城镇集中加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公共和社会服务设施明显改善。长三角区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趋势明显,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共同发展。长三角区域就业水平和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相对缩小。

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在城市群域的各城市建设中,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完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配套设施,构建完善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态势逐步显现。

三是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体系的规划布局上,呈现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偏少的扁平状结构。长三角核心区域1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特大型城市有2个,人口在100万~300万之间的有5个;人口在50万~100万的有7个城市;人口规模在5万~50万的城市有50多个;5万以下的小城镇有数百个之多。这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现代化水平不高,城市功能雷同,城市区域整体协调能力较弱。

三、上海都市圈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协调机制

上海都市圈发展要在提高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度的城市作用上,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以“五个中心”建设为核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域的城市功能定位,统筹城市群域城镇体系布局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行政分割,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群域各城市的规模等级体系。

一是高起点编制上海都市圈与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规划。上海都市圈规划要坚持以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为指导,明确长三角区域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规划要与国家和长三角的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重点要体现:跨重要区域的调控目标、需要统一布局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划、政策措施的统一性等。

二是加快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在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及全国交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构建包括公路网、铁路网、港口、空港等互融互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努力实现建设、收费、管理、利益的分享。

三是营造城市群环境质量的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完善三省一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开展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联合制定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计划,联合做好黄浦江源头地区、太湖流域以及杭州湾的环境保护,重点加强水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共同推进海洋开发。

共同探讨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区域防治途径,采取措施削减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逐步降低区域内酸雨频率和降水酸度。加强环境监测合作。完善长三角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加强三省一市环境监测工作的合作,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区域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趋势。

在总结完善现行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基础上,建立健全排污交易机制,试行以电力行业和沿江、太湖区域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污染物排放交易机制。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书长)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