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到2018年,改革开放跨过了40个年头,呼和浩特市的道路建设也飞速发展。呼和浩特市的道路由一横一纵发展到纵横交错、八车齐行,从“绕来绕去”到四通八达,让人们出行不再难,回家之路更轻松便捷。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成为反映呼和浩特市40年来城市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40年前,呼和浩特市城区方圆不到5里地,就中山路一条柏油马路,去哪儿都凭两条腿走,乘坐飞机出行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说起呼和浩特道路的变迁,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大小区的辛先生感触颇深。辛先生说:“上世纪70年代,呼和浩特城区不过5里地,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就从东跑到西,从南跑到北。东面走到东门外,周边就都是菜地。西面到了旧城北门,附近基本就没有路了。主干道只有中山西路、锡林路和新华大街3条,城区四处是断头路,买东西要步行走到中山西路联营商店,即现在民族商场的‘前身’,去白塔机场要绕到新华大街,一路要绕好多小巷子才能到。”
谈到城市的变化,曾在呼和浩特市生活工作了30多年的刘先生,从广州再次回到呼和浩特时,最直接的感受是路变得好走了,从机场回家仅需20多分钟。而过去,从机场往家走,总得在小街巷七拐八绕花费1个多小时才能到。
刘先生说,这次回来,不但发现回家的路好走了,还发现过去许多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都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沿路的花草与高楼大厦掩映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原来的小街小巷都被拓宽了,两侧破旧的建筑要么被拆掉,要么已修缮,都变得焕然一新。自己曾经居住的地方比较荒凉,但是现在也变得繁华起来,看起来都像市中心了,要不是有导航引路,这次回来差点找不到回家的路。
改革开放40年间,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步伐从未停止,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道桥建设突飞猛进。城区道路已经延伸扩展到城区周边荒凉地段,不但道路宽阔,街景也特别美,新建绿化带、街心花园和周边绿色相映衬,景色如画,到处彰显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2005年,呼和浩特市道路建设有了质的飞越,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发展大交通、建立大网络、强化主骨架、建设主枢纽,加快了城市道路建设的步伐,建成了以新华大街、海拉尔大街、鄂尔多斯大街、成吉思汗大街、锡林南北路、呼伦路、昭乌达路、兴安南北路、通道南北路、巴彦淖尔路等道路构成的八横八纵八车道的道路主框架,建立了完善的城镇道路体系,陆续开建城市跨河桥、公铁立交桥和人行过街天桥。
2006年,建成全长近42公里的二环路并竣工通车,使城区内形成了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级道路网络,形成了通畅便捷的城市道路体系。全长57公里的“三环”绕城高速路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实施当中。
2007年,呼和浩特完成新建改建小街巷350条,新建了滨河南路、新生街及北出城口互通立交桥、海东路跨东河桥。民族商场过街桥、通道北街过街桥、太平街跨河桥等一大批道路桥梁工程开始进行改造,为大家创造了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行路难”,武川县耗赖山村村民三虎毛感受颇深,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到呼和浩特市区看望曾和自己朝夕相处的知青朋友,他搭乘了一段马车越过盘山路后,又步行30多里路来到呼和浩特市区,从早晨五六点上路,到下午才到目的地,三虎毛感觉去一趟呼市就像是一场长途旅行。
“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原来崎岖的盘山路已经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公路,直通呼和浩特市区,出门再不用搭乘拖拉机或者马车了,坐大巴或开小车,顺着宽敞的公路前行,有1个小时就到呼市了,上了快速路去哪都近了!”三虎毛感慨地说。路好走了,去呼和浩特周边5个旗县区都不是那么遥远的事了,畅通的道路缩短了呼和浩特市区和各旗县间的行走距离,让说走就走成为现实。
是啊!改革开放40年,本着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的先进理念,按照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指导思想,呼和浩特着力构建“市内大循环、外围大辐射、区域大联通”的现代化、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经过呼和浩特城市建设者几代人的努力,将原来76平方公里的边陲小城建设成为23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草原大都市。
特别是近3年间,呼和浩特城市道路建设可谓突飞猛进,先后打通了71条断头路;建成长65.3公里的二环快速路,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完成了少数民族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连接线工程、道路维修提升改造工程和公铁立交桥美化工程;目前在建的大型市政项目有地铁1、2号线以及三环路、哲里木路、金海路、金盛路等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城市道路包括快速路、主次干路、小街巷达1367条,总长度1013.06千米,总面积2949.17万平方米;立交桥、公铁立交桥、跨河桥、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城市桥梁通道总数115座。
四通八达的呼市交通道路,就如同城市大动脉,贯通全市,汽车、公交、电动车、火车……就像新鲜的血液为呼市现代化城市发展输送养分,带来动力。呼市城市道路的改善,城市环境面貌的变化,既提高了城市的品质,又提升了居民生活的质量,为当地留下了许多的顶尖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呼和浩特投资建厂,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呼和浩特游玩观光。(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皇甫秀玲)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