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流动人口来源地,往往就是其经济和人口腹地。
上篇文章介绍了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来源地,根据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今天找到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流动人口来源地,制表如下:
数据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制图/小鱼。
总结出10个信息点:
1 上海流动人口的第一来源地既不是苏州和无锡,也不是嘉兴和湖州,而是远得多的盐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越靠近上海的地区,其本土经济越好,人口的流动欲望也就越低。
数据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制图/小鱼。
2 上海的流动人口全部来自沪北,也就是长三角北翼,而南翼的浙江,没有一个城市在列,显示上海和北翼的联系更为紧密,“亲北疏南”的格局明显。
3 南京流动人口的第一、第二、第五来源地都是安徽城市,显示南京对安徽人超强的吸引力,“徽京”称号名不虚传。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江苏和安徽并称江南省,其行政中心就是南京。
数据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制图/小鱼。
4 苏州流动人口的第一来源地也是盐城,而且占比高达29.84%。前5个来源地中有3个来自江苏,2个来自安徽,显示苏州对江苏省内人口的吸纳力大于南京。
数据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制图/小鱼。
5 无论是上海、南京还是苏州,看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安徽人的存在感都很强,显示安徽和长三角的联系度非常高,如果说湖南是珠三角外省人的第一来源地,那安徽应该是长三角外省人的第一来源地。
6 杭州流动人口的第一来源地不是其他城市,而是下辖的郊县,这一方面说明杭州管辖的郊县多,另一方面也说明杭州对外地人的吸引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强,这可能是因为周边几个城市都很富庶,人口流动的欲望不高。
杭州流动人口的另外四个来源地,有两个在浙江,两个在安徽,表明杭州对安徽人的吸引力似乎并不弱于南京和苏州。
数据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制图/小鱼。
7 台州是宁波流动人口的第一来源地,而且占比高达32.48%,显示二者超高的联系度。安徽毫州则是第二来源地,而且占比22.36%,其他来源地的占比则在5%左右。
数据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制图/小鱼。
8 合肥流动人口的第一来源地,也是自己的郊县,但和杭州不同的是,合肥郊县人口占该市全部流动人口的74.19%,占比极高。另外4个来源地也都来自安徽本省,没有其他省份,显示合肥的辐射力在长三角6个核心城市中最弱。
数据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制图/小鱼。
9 江苏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地没有浙江,浙江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也没有江苏,跨南北两翼的流动人口较少,这表明长三角两翼的人口流动表现出相互独立的特征。
10 细看长三角6个核心城市的来源地,都能看到安徽城市,说明安徽人的跨省流动性远超江浙沪。一般来说,一个地区人口的流动欲望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看6个核心城市的主要来源地,没有一个是发达城市。
总结
对买房者来说,以上数据具备重要的参考意义。简单来说,一个没有外地人的城市,坚决不买,而一个能够吸引到外省人的城市,基本可以放心买。
下面简单说一说长三角地区的地缘关系变迁史。
自三国时代孙权定都南京开始,南京便开启了其“江南首府”的辉煌历史,在随后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南京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汉民族心目中一直具备强烈的符号意义,历史上几乎所有发轫于南方的政治势力都会选择建都南京以示匡复中华的决心。
然而,随着人类步入现代社会,城市的政治与军事色彩逐渐淡化,工商业色彩越来越浓厚。19世纪末,上海这座工商业城市的崛起,彻底重构了江东平原的力量格局,富甲天下的江东平原不再只有一个政治与文化中心,还增添了经济与对外交往中心的功能。上海对南京的地缘冲击由此来开序幕。
事实上,早在清朝初年,巨无霸江南省被一分为二后,南京已经从江南省无可替代的地缘中心变成苏皖两省的延边地带,其地缘辐射力被大大削弱。
今天,江苏省内最为富庶的苏锡常地区俨然成为大上海的后花园,就连传统的势力范围皖东地区也面临合肥的争夺。2011年,安徽省将巢湖一分为三,合肥、芜湖与马鞍山各取所需,这几个被南京光环笼罩下的城市突然实力大增,让南京有些措手不及,其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面临冲击。
如果说珠三角的老大哥广州仍能勉力维持其“岭南首府”的地位,那么长三角的老大哥南京早已退居二线,在上海与合肥的前后夹击之下,其“江南首府”的历史荣光已然暗淡。
当然,近几年来,“江南首府”开始有了强势崛起的苗头,其经济总量也终于超过无锡,这也许是一个新的开始。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