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出台。根据预期目标,到2015年,安徽全省城镇化率将为51%;到2030年,安徽城镇化率将为70%~73%,城镇人口为5100万人~5300万人。其中,合肥、芜湖将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届时,皖中片区将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环巢湖区域性特大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近期发展“一圈一带一群”
根据《规划》,近期安徽省将发展形成“一圈一带一群”的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圈”为合肥都市圈,“一带”为沿江(皖江)城市带,“一群”为皖北城市群。在此基础上,远期将加快发展芜马都市圈和淮蚌合芜宣发展(轴)带,形成“两圈两带一群”的城镇空间结构。
根据预期目标,到2015年,安徽全省城镇化率将为51%,城镇人口为3200万人;2020年,城镇化率将为58%,城镇人口接近3900万人;2030年,城镇化率将为70%~73%,城镇人口为5100万人~5300万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蚌埠、阜阳、安庆、黄山;地区性中心城市为马鞍山、铜陵、宣城、六安、池州、滁州、淮南、淮北、宿州、亳州。
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合肥和芜湖。作为安徽省会,合肥是皖江城市经济带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与合肥并称为安徽省“双核”城市的芜湖,处在长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是沿江重点开放城市,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城市。
五大片区促区域性发展
《规划》明确,皖中片区将形成环巢湖区域性特大城市,进一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186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40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为75%左右。
沿江片区加速都市圈与城市组群发展,促进跨江联动和区域联动,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沿江片区率先崛起。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238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78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为75%左右。
皖北片区将加快皖北城市群建设,着力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示范区,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257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67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为65%左右。
皖西片区注重生态保育建设,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特色城镇化战略,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布局。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245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3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为53%左右。
皖南片区则实施区域特色城镇化战略,强化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着力推进旅游国际化发展。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245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6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为68%左右。
联手邻近省市加快发展
《规划》提出,重点建设安徽中心城市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系统,安徽省将形成沿江、东部、北部、西部4个交通走廊。构筑以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为中心的放射交通运输网络,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在加快与周边省份的快速通道建设的同时,安徽省与周边省市加强交流与合作。如,与江苏探索发展皖苏产业一体化;与浙江在休闲旅游服务和旅游交通服务方面加强合作;与河南加强豫皖交界地区城市间经济协作,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东南部区域发展的经济带;与湖北加强大别山地区的省际旅游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及生态环境保护;与江西加强交通联系通道建设;与山东加强在污染防治、旅游开发、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推进皖南地区与江西景德镇、上饶、九江、鹰潭等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强新安江、富春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保护工作等。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