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召开的全市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提出,把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作为今年对标找差的主攻方向,立足自身谋首位,以质取胜干首位,只争朝夕争首位,努力在有限空间释放无限可能,把资源潜力变为过硬实力。
前不久,中共江苏省委常委会专题调研南京工作时指出,历史留给了我们一个厚重的南京,要把一个怎样的南京留给未来?这是一个关系南京城市发展、考验江苏境界担当的时代之问,我们应当立足实际、深入思考,坚定回答“南京之问”,努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奋力走好“南京之路”,历史辩证看首位,立足现实谋首位,面向未来争首位,打造各方认可、群众满意、发展过硬的南京首位度。
专家谈
回答好“南京之问”
“南京之问”是一个关系南京城市发展、考验江苏境界担当的“时代之问”。坚定回答“南京之问”,既要深刻把握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的重大意义,又要充分认识在新时代、新要素下增强南京集聚力、辐射力的突出短板,更要奋力走出坚定迈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南京之路”。
首位度·意义
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城市首位度包括经济、创新、人才、开放、交通等各个维度,突出表现为独有的集聚优势、龙头拉动作用、完善的功能优势以及区域联动整合能力。提升南京首位度,对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发挥特大城市作用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均有重大贡献。
对提升省会城市功能有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江苏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就在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发挥明显不够,城市首位度不高。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城市首位度包括经济、创新、人才、开放、交通等各个维度,突出表现为独有的集聚优势、龙头拉动作用、完善的功能优势以及区域联动整合能力。在新时代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使江苏能有一个综合实力较强、产出和人才集聚度较高、创新力竞争力优势明显的首位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纳优质资源要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对发挥特大城市作用有重大推进
虽然国家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京被确定为长三角区域唯一的特大城市,但南京特大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得并不够。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拓展了提升南京首位度的视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江北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实践,确立了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的战略优势;扬子江城市群和建设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明确了提升南京首位度的战略方向;经济实力增强和交通枢纽地位的强化,奠定了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南京首位度,南京对各种要素的集聚能力将增强,城市价值被放大,作为特大城市的功能建设开始完善,将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大城市。地处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交汇处的南京,更将在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内各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南京还将顺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的大势,以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为纽带,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发挥南京特大城市龙头带动作用。
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重大影响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承东启西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多重国家战略的推进以及南京自身实力的增强,为南京城市首位度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作为改革开放40年思想解放的发轫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先行先试探索地、海纳百川开放地的南京,将在服务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强化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中产生更大影响。国家中心城市是现代化的发展范畴,提升城市首位度,对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首位度·短板
四项功能发育不充分
随着以合肥为龙头的皖江经济带建设,使长三角由宁杭“两翼呼应”的格局转向宁杭合“三星拱月”态势,南京自身的优质资源正在空间扩散中被稀释,这也影响着南京首位度提升。
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尚存在一些发展短板。
一是创新高度功能发育不充分。相对于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南京在全国全省创新布局中的地位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创新高度不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偏少,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还不强,与深圳全国创新中心差距大,并面临来自东西(上海、合肥)和长江中游下游(武汉、上海)两个方面的压力。面对“全球城市”“龙头老大”上海对高端要素的强大虹吸效应,南京聚集高端要素的难度加大。随着中西部城市崛起,南京腹地的拓展和巩固面临较大压力。南京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还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各类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人才结构矛盾突出,高层次人才、创业型人才、科技服务类人才偏少。
二是产业引领功能发育不充分。南京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与先进城市相比,规模总量不够大与新型业态发展不充分并存,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三大高端服务业发展不快,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体量小,行业影响力不够大;既缺乏一批具有战略引领能力的旗舰型企业,也缺乏爆发式成长的独角兽企业。
三是辐射带动功能发育不充分。在长江流域,南京与上海、重庆经济实力有较大差距,与武汉的实力差距也在扩大,难以形成更强大的核心辐射源,不足以带动广阔腹地的经济发展。随着以合肥为龙头的皖江经济带建设,使长三角由宁杭“两翼呼应”的格局转向宁杭合“三星拱月”态势,南京自身的优质资源正在空间扩散中被稀释,这也影响着南京首位度提升。南京不仅难以在全国产生集聚作用,对全省辐射影响力也不强。
四是服务周边功能发育不充分。南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优质和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近年,南京新增就业人数仅为上海的1/3,每千人拥有公园数量、每万人拥有电影院数量和公共图书馆数量均少于上海。医院、学校、文化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主城与郊区、江南与江北、老城与新城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
首位度·建议
更加坚定回答省委提出的“南京之问”,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把握新时代新要求,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相交汇的高度研究和推进南京发展。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在国家战略承担重要功能为导向,以提升南京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经济实力,强化主导功能,提升城市首位度。
从历史现实未来相交汇高度推进发展
坚定回答“南京之问”,既要深刻把握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升南京首位度的重大意义,又要充分认识在新时代、新要素下增强南京集聚力、辐射力的突出短板,更要奋力走出坚定迈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南京之路”。
应当更加坚定回答省委提出的“南京之问”,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把握新时代新要求,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相交汇的高度研究和推进南京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创新思维、集成思维,全面提升城市的建设和水平,在高质量发展上当好标兵,更好支撑和服务全省大局。进一步明确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战略取向。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在国家战略承担重要功能为导向,以提升南京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南京经济实力,强化南京主导功能,提升南京中心城市首位度。
增实力、强功能、拓空间。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将强化国际化主导功能作为关键任务,在加强主导功能过程中强化南京的地位作用。有效整合南京及其周边地区资源,拓展南京发展腹地。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抓好创新名城和文化名城建设,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成就。
做好南京“主场”文章,充分发挥牵头作用,注重加强与比邻城市联动发展,切实扛起“首位责任”,体现“首位担当”。
开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征程
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重要目标。国家中心城市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应当充分把握国家中心城市的新时代使命,聚焦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奋力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杆,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点、城市特色的基本现代化道路,积极开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征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彰显“包容开放”的发展个性,秉持“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重点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文旅休闲中心和交通物流中心”。
强化创新驱动,迈向创新名城
提高城市首位度,关键是要提高创新首位度。南京既要提升自身创新发展的水平,又要面向全省发挥好省会城市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带动、辐射作用。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搞创新,必须争一流。南京要坚持高点定位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坚持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努力打造关键技术“强支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寻求突破,下好科技转化“先手棋”,助力一流技术向现代产业迈进,打好资源集聚“主动仗”,加速形成创新创业的新格局,唱好环境建设“重头戏”,持续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坚持解放思想,登高望远抓创新;注重把握规律,市场导向抓创新;深挖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抓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创新方式抓创新。坚持以改革眼光看创新,构筑起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竞争优势。
逐浪江海,面向世界
要树立互助互惠合作理念,加快从城市发展向都市圈发展转变。实施制度合作创新实践,推动经济一体化向制度一体化演进,构建创新主导合作模式,推进要素互补或合作向创新主导合作转变,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从松散型合作向常态化合作转变,拓展区域合作范围,从经济协作向全领域协同转变。围绕增实力、强功能、拓范围,重点明确南京城市功能战略重心,打造面向区域的空间载体。建设面向长江经济带的江北新区,强化主城区核心功能建设,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共建区域产业集群。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协同建立区域发展投资资金,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南京聚力创新,矢志转型,跳出城墙,跨过秦淮,拥抱长江,逐浪江海,面向世界,包容并蓄,以人为本,发展为民,南京的“幸福之路”会越拓越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