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户籍“栅栏”不是终点
城乡二元制结构使得城市和乡村像两个世界,而户籍制度无疑充当了二者之间的那道“栅栏”。这道栅栏让城市变得尊贵,让农村显得卑微。长期以来,“进入城市”成为许多农村人的光荣梦想。
正是这道栅栏,把城市围成一个“堡垒”;也正是这道栅栏,让2.62亿已经进城的农民工,被排斥在“城里人”之外,他们和许多城里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但他们并不是“城里人”。
多年来,针对户籍进行改革的社会呼吁不断。而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道路确定之后,引发了第一个相应制度层面的重大转变。
7月30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这标志着,自1958年的户口登记条例确立城市和农村二元户籍制度的50多年后,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的实质性突破。
“栅栏”已经拆除了,这种突破无疑拥有巨大的意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工真正全部实现了城市化。
农民工城市化是什么?它意味着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为了解决进城农民工和家属工4亿人的教育、保障房、社保等问题,政府要为每个人平均一次性投入2.6万元,落实到4亿人头上,就是10.4万亿。
郎咸平指出,尽管政府财政收入基本都是连年递增,2011年开始迈过10万亿门槛,到2013年的时候达到12.9万亿,但是在解决农民工进城问题上,还是会觉得负担很大,它会让各个城市的财政不堪负荷。
可是,针对城市化的农民工,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必须建设并日渐完备起来,让其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服务。这不是国家对农民工的“照顾”,而是这个群体应该享受到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基本红利。
之所以我国经济和城镇化获得快速发展,其中农民工的奉献功不可没。例如,在城镇化过程中,能用很低的成本获取劳动力,大量的农民工不仅工资低,而且在就业的城市往往不能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事实上,城镇化之所以能得以快速发展,其中就包含有农民工的“剩余价值”奉献。
第一代农民工到城市打工,没有“四金”,小孩不能入学,收入也低,但他们觉得总比农村好;而现在,新一代农民工越来越追求自己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化,幸福感也下降了,尽管收入有提高,但社会差距也在拉大。
在这样的主客观情况下,政府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城市化农民工提供全面的保障服务已经是分内的事情。
北京市东易律师事务所任新伟律师表示,户籍改革的实质,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论是农村、城市,让大家都可以均等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农村也可以像城市一样用电、用水、用气,小孩也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公共服务均等能促进人力等资源的流通,而市场经济情况下,只有各种要素相互之间能顺利流通,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4 | < | 1 | 2 | 3 | 4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