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花,留待光阴 —— 雄安新区里的诗意白洋淀_资讯频道_中国城市规划网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于春节前夕推出“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有奖征文活动,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分享你的回乡见闻和思考。
本文作者赵紫荆畅想故乡白洋淀里的岁月变迁,写下了自己对雄安新区规划中生态、传统、文化的看法。
作者 | 赵紫荆 东华理工大学大三学生
故乡对于我,就像是王维的很多诗句,初读时你只觉清澈见底,等哪一天不小心撞见了注解,才恍然大悟,啊,原来还有这层意思。就好像是置于心中的一块冰,从初读的那一刻起慢慢消融,不知道要多久,才能露出它的内核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几岁时记下的诗句,二十几岁时,我才发现原来它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的一句话:“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于是几岁时以为他在留恋春色,二十几岁时,才懂他是在留恋这份远离世事纷扰的安然。
01 归乡
而那尘封在岁月中的故乡,于我,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回到老家白洋淀,划一小舟,误入淀中,才明白:原来诗中的意境是存在的,原来妈妈记忆中的画面是存在的,原来姥爷年轻时的经历是真实的。
羡慕呀,若从小在淀里长大,会撑船,会采荷,会摘藕,会划水,这些技能掌握了,那便不愁会有无聊的时候了。
一艘快艇开过,不知道,在小木舟上坐在船头的我,是你羡慕的采荷人吗?划一木舟,误入藕花深处,采几朵荷花,携几茎荷叶,撑蒿深入,不惧水深,小船儿咿咿呀呀,摇晃着进入梦境,想着些什么,忘记着什么,这如斯美景,谁说我不是古人?
那江南的采莲女,鱼戏莲叶间,乐府诗,一一对应着这千年的时光。谁说只有江南才有这一池荷塘,北方也有与之媲美的一淀荷花。其实,若能够选择,小时的我,宁作疯丫头,与你一道划船在荷叶间飘荡,在无边的水淀漂流。
从小听来的时间,岁月不过如此。再一次感慨,故乡这几年的变化,从默默无名的白洋淀边的安新县,一跃身变为了众所皆知的雄安新区。也因了这个规划,我才能够再一次见到旧时的故乡,见到从前白洋淀中清可见底的水,见到母亲儿时嬉戏玩耍的场景,这是对于过去的延续,这是对于传统的回归,更是对于规划的肯定。
02 思考
老家对于我的记忆,是一年一度的回归,也是一份乡愁的归属,幼时不懂故乡改变,只知道再也见不到母亲记忆中清澈的白洋淀,再也不能像母亲一样在淀中恣意玩耍,如今就读于城乡规划专业,从专业的视角审视故乡,才深刻明白了规划之用在于千秋,在于诗意的栖居。
传统是一条路,每次回头,都会看到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是为之斩不断的乡愁。站在现在看未来,今天的规划更要符合时代特征,而当下规划的时代观,就是基于传承之上,洞察时代新意,营造属于当代的东方人居经典。这是规划对于当下需求的理解与回应,也是对自然观与文化观的当代表达。
古人云:居,是一种传统。如果说,栖居于土地之上是谓生息。而于细微处,于日常处,于会心处,感受栖居的诗意,谓之生生不息。传统住居的传承与生息,正逢其时,正逢其世,而雄安,其规划也正是如此。
生息自然之间,居游心思所在。洞察时代心意,营造属于当代的东方人居经典。这就是雄安新区试图表达的心思之一。
而在另一方面,钱学森曾经提及的“山水城市”,说它是最具有东方文化气质,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又包含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的一座城市,以及涉及的“城还山水”的概念,无疑是对雄安新区规划的最好注脚。他说,中国古代山水是“出世的”,我们的山水城市是“入世的”,这是哲学思想上的根本区别。而这,也正是雄安新区的规划得以在当代实施的原因之一。
03 解读
自从雄安新区确立以来,故乡有了不少的改变,从规划的角度,我得以更深刻地解读故乡的变迁。在此,浅谈一下,对于规划中生态、传统、文化的几点看法。
其一,坚持生态优先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华北之肾”功能;大规模植树造林,开展国土绿化,构建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推动区域流域协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建设“一淀、三带、九片、多廊”,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其中,“一淀”即开展白洋淀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恢复“华北之肾”功能。
对自然的追思,就这样不经意间出现,懒懒地倚栏歪着,看向雨后的淀里水岸迷蒙,念着古诗中“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句子,看着规划的文件,说些可有可无的心事。从回忆开始,到归乡结束,若有若无的思绪,似浓似淡的改变。
当白洋淀呈现它原本的样子,奔腾不息,又一成不变,时间的掌纹,光阴的脉络,在这里清晰可触。生态是诗意地栖居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载体,此程返乡得以看见白洋淀昔日风光,皆因生态修复之由,因此,规划之功用正在于此。
而那些对于生态,对于自然的等待,终将是玉汝于成。在未来的某一天,规划中挥斥方遒,它将会为你浅浅绘出千年光阴里的荷影。
其二,融入传统设计
以起步区城市设计为例。
融合城水林田淀等特色要素,深化“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结构设计,形成“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空间意象。传承中华营城理念,构建布局规制对称、街坊尺度宜人的中心“方城”;按照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设计理念,塑造体现中华文明、凝聚城市精神、承载中心功能的城市轴线;利用水文地貌和历史文化,塑造以大溵古淀为核心的生态苑囿;保留农耕记忆、营造花海景观,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都市田园风光。
以启动区城市设计进一步说明。
充分利用区位条件,以淀泊景观为依托规划设计启动区空间布局,形成城淀相望的格局。组团外构建生态湿地网络,组团内串联景观水体,形成内外相连、城水相依的特色景观。注重园林绿化的文化内涵和景观效果,构建城市公园与游憩绿地,实现城中有园、园中有城。
其实,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的栖居传统,早已通过历代的诗文、绘画和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形成一个个的典故与意向,积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生生不息。
这些规划设计之中,更是处处渗透着传统的样子,传承着中华营城理念,构建布局规制对称、街坊尺度宜人的中心“方城”,那千年前的城市光阴,就这样交织融合在了新区的规划之中。
其三,中国文化延续
依托白洋淀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利用城镇周边开阔自然的田野风光,随形就势,平原建城,形成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镇空间。这可以说是“山水城市”的又一实践,融城于地,因地制宜。
仅仅就较为直观的城市天际线的规划而言,也已经是有了对中国文化的延续: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充分体现对称、天人合一、街坊等中华营城理念,广泛吸收借鉴全球优秀的城市设计成果,塑造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形成独具东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
而今,立于白洋淀的水畔,发今古之幽思,我想说,很期待遇见你,故乡另一端的雄安。将来的规划肯定不止这一个,但雄安新区这次奠定了在未来规划中引领的角色,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在中国文化全面复兴的历史时期,可以看出雄安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定与自信。
至此,规划领域,至少在立意上,始分高下。谁都改变不了潮水的方向,雄安关于中国人内心家园的轴卷,我们理应期待。
我想,所谓规划,不过如此。
04 记录
如果说:文字,是写给时光的情书。建筑,是写给大地的情书。那么,在我心里:规划,就是写给城市的情书。
那么,作为其中的一员,谁又有资格能够规划一座城市的未来呢?是你,还是我?也许,我们的确应该思考,作为一名城市的规划师,我们又凭什么有这个权利去决定一座城市的样子?
能有这个资格的人,他应该深入了解这个城市,了解它的过去,也清楚它的现在,爱它的优势,也恨它的缺陷,因为我明白,只有强烈之后趋于温和的性情,才是对一座城市最深刻的解读。
能有这个资格的人,他应该有深厚的实力,知晓与城乡相关的所有学科范畴,了解与城乡发展密切联系的社会人士,体会与城乡生活朝夕相处的居民意愿。一座城市,终究是属于民众的,千百年来一向如此,也理应如此。
能有这个资格的人,他应该够胆量,有气魄,不畏强权,甚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为的就是捍卫城市它应该成为的样子,用规划去书写只属于这座城市的情书。至于是非,自有岁月下定论。他,应有这份胆识和胸襟。
城市如此,乡村亦是如此。
所以,我能做的远远不止于此。总有一天,在这城市之中,写下属于它的规划情书。
可是到最后,我们应该明了:没有人有这个资格去决定一座城市的样子,即使是作为一名城市的规划师。因为,规划的最终归宿也只不过是引导一座城市成为期待中的样子,达成人们心中诗意的栖居,就故乡而论,倒不如,就让那一朵荷花,留待光阴。
注:文内图片为作者拍摄。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