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城区人口规模在增长,但很多城市增量很小。不少地级市5年内城区人口增长仅为一两万人,平均到每年只增加了几千人,相比城市扩张的步伐,这个增量微不足道。再考虑到部分城市撤县设区等因素,很多城市城区人口并没有增长。
三四线城市的人口真的都在减少吗?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加速向一二线大都市、都市圈集聚,三四线城市人口外流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据第一财经记者对河南、安徽、福建等省份的多个三四线城市梳理后发现,相当多的三四线城市人口仍然增长,只是增幅明显慢于一二线城市。
人口在增长但增速较慢
目前关于城市人口的标准有三个维度,即全域人口、市辖区人口和城区人口。
其中,城区人口是指城市建成区内的人口,是最准确的城市人口的概念。通常一座城市规模的大小,即看中心城市建成区上的人口规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越大,这座城市集聚资源要素和辐射周边的能力往往也越大。
住建部每年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有对各大城市城区人口的准确统计。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对2012年和2017年的统计年鉴进行梳理对比,发现这5年间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城区人口均实现了增长。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到的城区人口统计包括了城区人口和城区暂住人口。此外,由于各地统计口径可能存在差异,部分城市的数据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作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的河南,其15个普通地级市(除洛阳)的城区人口除商丘微降之外均实现了增长。濮阳、三门峡、开封、周口、信阳和南阳5年来的城区人口增量都超过了10万人。
中部的另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安徽,其15个普通地级市中,除了资源型城市淮北外,其余14个地级市的城区人口均实现了增长。其中,安徽第二大城市芜湖增长较快,5年来城区人口增加了32.16万人,滁州也增加了13.79万人。
东部沿海省份福建的7个普通地级市中,除了三明微降外,其余6个地级市的城区人口均实现了增长,其中泉州增长了21.1万人,莆田增长了18.3万人。
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在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城区人口规模都在增长,增长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不少地级市为了做大做强主城区,将辖下的县市撤县设区,这样一来,城区人口也会增加。
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乡村教育的空心化导致了很多乡镇人口到县城、地级市去买房,加上近年来三四线城市的棚户区改造等因素,这些城市城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动有进也有出,即有一部人流向了所在地市的城区,但这些城区也有一部分人口流向了一二线城市。因此,相比一二线城市较大的人口净流入量,三四线城市城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和增量远远落后。
张大伟分析,如果说一二线城市一两年就增长了一波住房需求,那么三四线城市要积攒好多年才能增加一波需求。而且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土地规划、土地供应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城区人口增长的速度。
也就是说,很多三四线城市土地的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城区面积规模的扩张大于城区人口的增长,因此城区人口的密度也随之下降。
实体产业发展才是根本
对很多三四线城市来说,往往市域人口规模非常庞大,但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比较小,是名副其实的中小城市。比如,山东临沂、河北保定的市域总人口数量都超过了1000万大关,但2017年这两市的城区人口分别仅为215.67万人和165.38万人。
这些地方人口之所以多,主要是因为在市管县体制之下,这些地级市下辖了大量的县和县级市,而且这些县市以农业为主,相比之下,中心城区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对这些地方来说,由于中心城区偏弱、产业发展不发达、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因此下面的县市人口很多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二线大城市。从这个层面上看,通常所说的三四线城市人口外流,主要是指这些地级市的市域人口在外流。但市县、农村人口也有一部分流向了所在地级市的城区,只不过流入比流出的人口要少了很多。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些地方城镇化率比较低,未来要鼓励一部分人流向大城市,并留在城市,这样当地的土地资源将更为集中,也可以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
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人口除了有一部分流向沿海和省会城市外,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在当地实现就地城镇化。因此,这些地级市需要大力改善当地的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以及高铁建设带来的契机,吸引对劳动力依赖较大的产业,加快当地的发展、促进人口就近就业和就近城镇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规模和影响力。
产业的集聚才能带动人口的集聚和城镇化。因此,凡是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发展也比较快。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林斐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人口的集中要与产业的集中相匹配。以安徽为例,目前安徽的经济、产业集中在皖江城市群,这边的水资源丰富,产业和人口承载力更高。而皖北的人口密度更高,但皖北水资源不足,产业承载力较弱。
另外,近年来,随着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的产业加速外溢,周边地区承接了大量产业落户,人口也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2~2017年,保定、惠州、嘉兴等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增长较快。
因此,对三四线城市而言,实体产业是决定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如果仅仅靠土地财政,城市发展也无法走远。
没有永远盛开的繁花
尽管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城区人口规模在增长,但很多城市增量很小。不少地级市5年内城区人口增长仅为一两万人,平均到每年只增加了几千人,相比城市扩张的步伐,这个增量微不足道。再考虑到部分城市撤县设区等因素,很多城市城区人口并没有增长。
张大伟说,考虑到这一轮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涨幅较大,加上一二线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在加快发展,人口向一二线城市转移,未来很多三四线城市城区人口的增幅可能会进一步放缓甚至负增长。
事实上,一些以能源重化产业为主的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城区人口已出现明显的负增长,城市规模在收缩。
例如,辽宁的12个普通地级市中,除了辽阳、丹东、盘锦和葫芦岛这5年的城区人口出现增长外,其他城市都是下降趋势,其中鞍山、营口减少量超过10万人,本溪也减少了8.95万人。
这反映了能源依赖型城市的发展轨迹。这些城市大多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再加上体制机制的不灵活,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城市转型十分艰难。
丁长发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传统重工业城市获得了大量的要素资源,所以发展得很好,但在改革开放时代,大量的要素资源包括资金和人才等都转向市场经济比较活跃、比较有弹性的区域,原来的重化工业城市由于体制机制的固化,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面临了一轮较大冲击。
近年来,随着能源经济的下行,这些城市又受到一波较大的冲击。而且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较早,人口出生率比较低,加上近年来经济下行,人口外流比较明显,很多城市人口的收缩十分明显。
从空间布局上看,收缩型的城市主要位于三北地区,也就是东北、华北和西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副教授的一项研究显示,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丁长发说,城市发展跟人、动植物一样,都有一个生命周期,没有永远盛开的繁花。中国有很多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有一些可以转型,但不可能所有城市都能转型,有相当一部分必须要收缩,甚至合并。
“有发展起来的城市,必然会有衰落的城市。”丁长发认为,很多三四线人口外流到了一二线城市,那么无论是财政指标还是用地等指标,都要实现“跟人走”,转移给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关键是对于崛起的城市,财政支出、公共服务、用地指标都要跟上,相应的,收缩型的城市,相应指标都要压缩。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