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正翻开新的篇章。
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出发,分别开至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两条跨省公交专线的正式开行,意味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省际互联互通正迈向“无缝衔接”。
发展规划对接、交通网络谋划、信息设施互联、产业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社会资源共享……2019年甫一开局,长三角城市“团队”互动就快马加鞭,究竟有多热?让我们到现场去看一看。
通——“全球区域”走向顶层设计
在当今世界竞争中,一个脱离群落的城市已经很难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及其团队用机器识别的方法,勾勒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融合进程——
197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是独立的;到了2000年,从计算机识别的结果来看,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群,上海和苏州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2000年以后,江苏南部的无锡和常州实现了一体化,江苏中部的南通实现了与周边小城市的一体化。
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目前“融合”正在开启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
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1月,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政府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逐步统一市场规则、信用治理、市场监管;2019年3月,上海、江苏、浙江交界处将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消息传出,三地正紧锣密鼓进行规划和制度设计。
城市之间的“对话”一直在持续。2018年8月,上海市青浦区和江苏省昆山市、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签署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将从交通、金融、医疗等全方位展开合作,推动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融合发展。
联——从孤军作战到协同创新
既有物理空间的打通,也有化学效应的相融。当前三大综合国家科学中心中,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长三角地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强化原始创新能力、突破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的国家战略。
产业合作的载体正迅速扩容。聚焦嘉昆太等重点毗邻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上海自贸区嘉善项目协作区等载体建设,促进产业资源跨区域流动,长三角产业联动区正在集聚。
机器识别结果显示,近10年长三角地区跨省之间、跨市之间联合申请专利的数量增长了5倍多。2000年至2014年,长三角地区共有约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这类企业原来是沿着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到南京这一带发展,但近10年开始从长江沿岸向南发展,增长趋势非常明显。
在位于安徽合肥经开区的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200个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打造全铝的车身。在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看来,蔚来的整体设计在上海,整车的合作在安徽合肥,三电的生产在江苏,长三角联动效应明显。
产业合作项目加速布局,创新平台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布局,工业互联网建设合作趋于紧密。上海市经信委介绍,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和信息化合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下阶段将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相关工作,持续深化“网联、数联、智联”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格局,着力提升跨区域智慧应用感受度。
达——打造最优服务和最好保护
在上海市青浦区和苏州市吴江区毗邻的地方,有一个路口很是特别。过去,从吴江坐公交车去上海的乘客到这个路口都会下车,换上上海的公交车再继续出发。如今,这样的场面终于不再。随着跨省公交线路、断头路等的打通,吴江可以直达上海市区。
推进长三角区域“大交通”的互联互通,是近期长三角一体化工作的重点之一。新春第一天上班,上海青浦区委书记赵惠琴就来到沪苏省界道口检查站。距离吴江芦墟道口五公里不到的是青浦西岑道口检查站,不少司机反映,刚检查完一脚油门踩下去,又要被检查一次。能否“撤二为一”,成了此次调研的重点。
浙江嘉兴秀洲区区长吴燕与江苏苏州吴江区区长李铭近日自下游秀洲区王江泾镇乘船而上,开展联合巡河,实地查看清淤工程和水葫芦打捞现场。
苏浙两省创新实施联合河长机制、水质联合监测机制、水环境联合治理机制、水环境联合执法机制、水环境联合保洁机制等“五位一体”水域联防联治协同机制,构建了跨区域协同治水新格局,打造了长三角区域治水一体化的基层样板。未来,办好“一张卡”、共认“一个章”,让长三角营商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解决民生领域的“堵点”,都将成为城市对话的重点。
“中国城市未来的创新力一定在区域层面,区域的力量已经决定了中国未来发展。”吴志强说。
(周琳、程士华、王俊禄、秦华江)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