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良渚人生活的天目山系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夏季极易形成山洪,对地处下游平原的良渚古城形成直接威胁。生活在这片区域的良渚居民依靠什么来抵御洪水的侵袭?在良渚遗址发现的大型水利工程为我们揭开了这一历史谜团。
90年代的末发现的塘山堤坝,长约6.5公里,是人工利用自然的山体堆筑连成的一条大堤,主要阻挡良渚西北面的洪水,至今仍保护着生活在南岸的人们,由于司空见惯,人们很难把它和良渚联系到一起。直到2009年,高坝系统和低坝系统的陆续发现为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宁远:这个地方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它的降水非常集中,会在汛期降得特别厉害。良渚人修了水坝(高坝)以后,它就把洪水阻留在这个地方,可以防洪蓄水。如果满出去,从溢洪道出去的水,它可以在下面一级,有10米海拔的另一个水库,它形成两接的水库。
高坝系统可以把水流蓄积在坝体北侧的山谷中,形成山塘水库,相当于一级水库,即拦截洪水,也累积了水利资源。在高坝下方,低坝连接起伏丘陵,又围成了一个二级水库。这其中高超的规划设计及施工技术真让人不敢相信是完成于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宁远:蓄水功能对于良渚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良渚那时候,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水上交通。我们现在的碳十四测年证实,可能良渚古城城墙营建的年代比我们水坝营建的年代要晚,就有可能这个水利系统建完以后,可能为良渚古城营建提供了大量建材运输上的条件。
经过测算,良渚外围的水利系统所涉及的范围超过了一百平方公里,几乎达到了今天的丹江口水库面积的十分之一。四通八达的水网交通为古城的营建提供了保障。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