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郑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

2019-07-10 10:06 来源:郑州日报 作者:记者 裴其娟 李娜

◆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产业实力、增强承载能力、彰显文化魅力,增强“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功能

◆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推进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网络和城际公路快速通道建设

◆“郑中心”引领洛阳商丘南阳安阳四城跟进

◆推动建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协调联动发展机制

◆推进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发展,加快落实“空中丝绸之路南南合作伙伴联盟”,探索建立中部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

◆推动郑州市放宽落户条件,其他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7月8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为推动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将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快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敲定总目标 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方案》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以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为核心,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素资源有序流动、产业发展集聚融合、城乡区域互动协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努力构建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建立区域战略统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政策调控、区域发展保障等机制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在完善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区域互助、利益补偿等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显著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中发挥更大作用。

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完善区域治理体系、提升区域治理能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深化一体化 “郑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

《方案》明确,要深化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产业实力、增强承载能力、彰显文化魅力,增强“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功能。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完善规划体系,推进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网络和城际公路快速通道建设,强化郑开双创走廊、开港、许港、郑新、郑焦等重点产业带支撑,健全交通、产业、创新、市场、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机制,打造创新活力、生态宜居、魅力人文的现代化都市圈。

“郑中心”引领洛阳、商丘、南阳、安阳四城跟进。《方案》支持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引领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增强对陕东、晋南地区的带动力。

加快商丘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焦产业、创新等领域协同,带动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对鲁西南、皖北地区的辐射力。推进南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焦生态、旅游等领域协作,带动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对鄂西北、陕东南地区的影响力。推进安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焦交通、产业等领域联动,带动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对冀南、晋东地区的协同力。

“五区”联动 国家战略平台优势叠加

《方案》提出,推进国家战略平台联动发展。以功能、政策、贸易、监管协同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建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协调联动发展机制,推进政策措施、人才引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信息集成等方面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加快创新制度相互复制推广,形成优势叠加效应。

要素流动

郑州市落户条件再放宽

《方案》提出,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在促进城乡区域要素自由流动方面,推动郑州市放宽落户条件,其他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完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提高“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精准度。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引导科技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空间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充分流动。

区域合作 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方案》提出,要加强国际区域合作。推进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发展,加快落实“空中丝绸之路南南合作伙伴联盟”,推动国内外运输单证标准化,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区域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欧区域政策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作用,探索建立中部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研究制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长效机制。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开展多式联运创新发展试点。

要深化省际区域合作。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建立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协作和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加强豫京、豫沪、豫鄂、沿淮等省际战略合作,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淮海经济区合作。

推动流域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快实施淮河、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推进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建立健全上下游毗邻地区规划对接机制。完善流域内相关政府协商合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产业优势互补。

乡村振兴 贫困村非贫困村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重要农产品(000061)特别是粮食供给。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城乡生态保护修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完成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深山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扎实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统筹推进贫困村、非贫困村协调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长效减贫机制、防范返贫机制和差别化支持机制。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