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李凤禹:避免误区,以生态导向的设计实现河流保护保育

2019-08-05 09:4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作者:辛华

“在利益的驱使下,对河道进行过度治理的情况此起彼伏。这种‘过度设计和建设’,既包括增加不必要的设计工程措施,也包括那些不必要的生态治理手段。不但花了大量公共财政支出,而且给原本生态功能尚存的河流开了一个巨大的、难以愈合的伤口。”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思朴设计(SPD)创始人李凤禹对记者说。

促使李凤禹对河流生态修复进行思考的,是他十几年来的专业实践以及当前河流生态修复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如为了行洪安全对河道护岸进行过度的不必要的渠化、硬化固化;对河道底部进行“平底化”的处理;工程措施导向简单粗暴的大刀阔斧的环境改造,把河底全部挖开,把两岸的植被砍掉重新种植;破坏原有的微生物群落,破坏原来已经稳定的生态系统……甚至不少项目打着生态环境整治的旗号,“以生态的名义破坏生态”。

表象之下,有深层的原因。在李凤禹看来,当前河流生态修复的难点,不在于技术目标和措施如何选择,而在于破除既有利益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人与自然间的利益关系等等。要以创建滨水地区的生态文明为指导原则,以生态伦理为核心,重建新的价值逻辑体系,优化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社会文化属性。

“河流生态修复的过程应通过生态设计,在减少人类干扰行为的同时,着眼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改善河流当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开启一种新的、具有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效的新生态系统演化进程,让河流与人类文明发展交相辉映。”李凤禹说。

李凤禹认为,河流生态保护保育要实现五大目标:1)稳定的水文环境。 2)清洁的水质。3)生态系统的连通性。4)保护生境和形成新栖息地。5)丰富健康的生物圈层等。

而要实现上述五大目标,就必须实行生态导向的设计。“生态设计的重点应该包括:河道人工渠化的生态自然柔化;河流交汇地区的生态交互能力;河漫滩和河岸的适应性性设计;尽可能多类型和规模的湿地设置;丰富的微生境栖息地生态圈塑造。”李凤禹说。

记者日前了解到,由思朴设计(SPD)全过程指导的黄山浦溪河滨水地区景观环境改善项目,以微创、低影响设计为顶层蓝图,破解了城市生态、文化、活动等方面的难题,实现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该设计从生态规划入手,以水生态环境、水文化、水景观、水经济和水生活为综合价值逻辑,以当地自然基地为框架,从新生境、新场所、新活动和新遗产分层叠加,自下而上、微创精准地叠合出场地设计的总体设计框架,进而细化落实空间设计,走出了一条一种微创、灵活、渐进式的绿色发展城镇化模式。

“上善若水,朴生万物。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抱着敬畏、谦逊的态度,以一种更精细化的设计手法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育和城市协调发展。”李凤禹强调。

基于此,李凤禹建议,河流生态修复应避免大刀阔斧式的工程做法,借鉴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用针灸的方式进行“微创”式调理,打通脉络,去除河流局部问题,实现整体的自我更新和演替,让水文、土壤、微生物群落自然改善,开启新生态系统演化与滋养人类文明发展。这也是他和思朴设计(SPD)一直坚信并持续实践的设计原则。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