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5年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中央层面为城市建设搭建顶层设计,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近日,清华同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专题学习会,与会总工们分享了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认识及其如何指导下一阶段规划工作的思考。本期内容我们就来看看同衡的总工们都说了些啥?
袁牧:时刻关注行业变革,树立科学价值观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在看得见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庞大的经济体、国家或是国际势力。所有的国家在成为世界之最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用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去影响世界。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首先是价值观上的变化,这可能造就一个不违背自身原有价值观、并被世界所接受、同时能够引领世界的价值观。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随时关注这个变化,做规划、城镇化都要跟着这个去变。国家是有宏图大志的,包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提到“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要通过国家自身一系列的完善才有可能引领这些战略的真正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变化有可能就会影响到我们对于城市的考量,到底我们的城市将来是什么样?发展的模式、管理的办法、治理的手段、规划的方式等都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所以,所有的不同层级的规划从业者,都应该时时刻刻关注这种变化。有可能的话应该真正地实现一个自身的独有的价值观体系,这可能比掌握技术还要重要得多。
胡洁:搭建全方位系统性合作平台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风景园林中心主任
从风景园林角度来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当中“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与风景园林联系最为紧密。同时,本次会议的中央城市工作精神也对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前途和市场机会。
原来做园林设计,主要依据公园设计规范,非常受限。现在城市是“绿色空间+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现在的园林设计已经超出了原有公园设计规范甚至城市规划规范的范畴,涉及环保、林业、水利、经济、社会等多领域,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大大扩展了风景园林的工作范围,这对于未来的研究和业务发展是巨大的拓展。同时也激励我们借此契机加强各专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共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和体系。
林文棋:党政领导、规划人员、城市管理者共同推进城市发展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预示着未来城市规划将从学理式规划向管理式规划转变,主要面向几类人群传达会议精神:
第一,要求党政领导端正思想。一是端正认识城市是个系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二是要认识到城市发展有其规律,不能按照个人主观意志来做规划。这一点同时也是对某些编制单位说的。别的地方规划建设得很好,我们就可以直接借鉴了吗?不能。每个城市的发展有规律有差异,不能说别的地方建得好就学着建。
第二,对规划编制单位强调两点,一是增强规划科学性,二是设计要有特色。从中央的角度来看,规划科学性很关键,但规划的科学性到底在哪,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增强规划科学性,意味着原来很多规划是不够科学的。以往完成的不科学的规划未来是否需要修编、如何认定规划的科学性是当务之急,这影响着未来几年规划市场的容量会有多大。
第三,向城市管理者明确提出城市管理是重点。
总的来说,会议要求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发现城市发展的规律,从而进行规划设计,最后以管理的形式来展现成果。让政府、社会、市民三方都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规划。这是管理嵌入式的规划变革。
张险峰:城市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这次中央将城市工作提升到与经济工作、农村工作并列的重要层面,说明在中央的认识当中,城市工作绝不单单是个空间规划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大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分量已经大大超过农村,是一个国家发展最强大的发动机,因此解决好城市问题就成了发展的核心要义。推进转型创新、房地产去库存、绿色技术应用等等,从根本上讲,还是要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另外,因为城市涉及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居住生活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战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在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但人的城镇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并没有解决好,交通、住房、环境、安全等问题也愈益突出,城市的建设状况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需要自上而下地高度重视并改变。把城市看作“供给端”加以改革,进一步发挥城市经济职能,为市民提供更优质宜居的“产品”,应该是城市规划和治理的大方向。
对于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注重统筹。会议提出“五个统筹”,就是针对现在规划、管理中的不协调因素。我认为,一是针对规划事权政出多门导致的不协调,比如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生态规划不协调,交通规划与城市功能布局不协调等;二是针对规划体系内部,还没有把各种要素统筹协调好,在底线管控、立体空间、文化保护、特色创造、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没做到位;三是针对规划、管理、决策方面比较多的问题,现有管理方法已经跟不上城市增长、现代化和市场化发展需要,必须走创新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规划时,既要提高规划的技术含量,更要提高规划的协调性和规划管理水平。
第二,强调“底线”思维。会议提出了“多条线”,既有对住建部现行“三区四线”政策的采纳,又有新的提法。今后,随着各个职能部门空间管控手段的强化,“红线”内容也许会更多,但最有利的情形应该是“合并同类项”,即减少“红线”的交叉重叠而强化联合管控,提高空间治理效能。在“红线”管控上,探索“刚性”与“弹性”结合将是一个方向,即生态敏感脆弱地区、历史遗址保护区、基本农田、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的管控将是刚性的,要有充分的划界依据,一旦划定要严格遵守不得更改;另一类则是可以商榷的“红线”,即城市增长边界、城市立体空间管制等,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动力、发展速度、基础设施承载力、科技手段、社会公益需要等发生的变化,可以实事求是地做出调整,其核心议题是如何确定调整的规则、程序和界定条件。在西方国家,比如伦敦的绿带,美国的城市增长边界、容积率奖励等,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更能够体现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宗旨。
第三,我国现阶段面临的规划体制改革挑战,对规划师而言是一个“多事之秋”,但也是个“机遇之春”。空间规划体系、规划执行者、管理者、规章制度等都有可能变化,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在变化中成长。在这些变化中,规划师应该主动引导,寻找自己的技术突破点,发挥自身独有的技术特长、学术主张,在变革中走在前列,避免被巨浪拍倒。
卢庆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酝酿城市工作新常态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总体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新的生态已经在逐渐酝酿,城市规划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
第一,“一个高度”。将城市工作上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一方面说明国家对城市工作的重视及其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城市问题和矛盾十分突出,需要从全局的高度进行系统性谋划和应对。
第二,“两个关键”。一是明确要求党委要抓城市工作,这意味着城市工作明确要从政府口上升到党口,利于从全局性、战略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加以制度性设计和整体性安排;二是要改革,原有不适应城市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制度性、政策性安排要变、要改。
第三,“三位一体”。即要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这三个方面的内涵,这其中将城市环境质量在指导思想中单独提出,这个值得关注,充分体现城市规律、人本诉求和发展动力三位一体的相辅相成关系。
第四,四个“性”,全局性、系统性、宜居性、积极性。针对当前突出的部门化、各自为政、本位思想等突出问题。
第五,五大统筹和五个“量”,“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
第六,“六个热点”,包括现在已经在试点的城市设计、多规合一、以及大量涌现的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此外,还有管理平台和数据库、城市微循环等,这些都将成为新的热点。
第七,“七条线”,即原来的“四线”加上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这也是近期一直讨论的热点。
现阶段来看,对照此次会议的精神和现实情况,仍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城市工作要上升到全局高度,但目前的决策和运行体系不支撑,部门化行政色彩依然非常强烈。如何实质性地解决应对,需要进行改革探索和试点。
第二,规划体系如何适应。比如之前做空间战略规划,接下来可能要做城市整体战略规划。
第三,会议内容当中强调的制度和程序方面相关的内容,目前都还缺乏实际落地的支撑。
张晓光:优化城市内部系统性,增强规划前瞻性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受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启示,对于未来城市的发展,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是对城市内部的系统化优化。从增量空间为主转向以存量空间为主,实际是对宜居性的关注和“城市病”问题的解决,这如同从西医转向中医的过程,核心是系统化的优化。因为新区就如同一张白纸,很多外部条件都可以向着有利于规划方案的方向去引导,这种背景下形成的规划方案自身的系统性也比较强。但是对于存量的城市已建成区域来说则不然,其中已经有了各种复杂的功能,有形形色色的居住者,需要以开阔的视野综合地解决问题,涉及城市管理及城市设计等多方面。城市设计目前比较受到关注,其实城市设计并不只是一个结果,还是一种过程和一种手段,辅助法定规划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到系统化优化。
二是规划的预测前瞻性需求。我个人认为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对未来的预测。规划的方案有没有水平,就看对十年之后城市状态的预测的准确性,以及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解决方案的合理性。我们很多规划出现的问题都是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期问题导致的。对城市规划来说看几年是不太够的,要看十年甚至更长。此次会议特别强调不能再“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这也给规划的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对规划科学性的持续关注。过去做规划想问题,一套技术方法用熟了之后做成习惯了,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缺乏敏感性的思考。现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规划的对象是十分复杂的城市系统,我们更应当时刻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武装自己。
相信随着这次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很多问题也许会在潜移默化中有一个缓慢却是根本性的转变,我们要为这个转变要做好思想和技术上的准备。
曹宇钧:重视城市管理,制定长远战略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详细规划中心副主任
此前我们所说的城市更多是在倡导发展,未来将会更加专注于城市管理,这对城市规划来说是一个新的重点。多数规划院虽然做了这么多年的城市规划,但对城市管理方面的理解和把控还相当弱。我们过去所谓的与城市管理衔接仅限于与规划局的沟通,其实城市管理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这既是各个主管部门之间权力纷争的原因,也将影响未来规划设计任务的数量和发展方向。今后,规划院将要应对更广泛的需求,扩展业务源头,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其他专业的协作,扩展自己的平台,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
城市管理对规划院来说虽然不是全新的领域,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在设计中,碰到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总是发现其根源是体制问题。实际上,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个解决方法是要前瞻,另一个就是等待。当一个新事物出现时,首先必然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另外很大程度上我们也只能等,等进一步的政策出来再接着往下走。对于城市管理,我们更多是跟着别人走。政府方面同样面临管理体制上的变革,因而作为规划行业首先要有一个预判,如何应对政府今后的变化,同时我们也要有一套自己的应对方案。
王彬汕:注重统筹发展新思路,“绿色发展”带来新突破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风景园林中心副主任,旅游与风景区规划研究所所长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个统筹”互相融合、密不可分。实际上刚刚结束的五中全会提到了对“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建议,也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五方面组织的,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五个统筹”中提到很多新思路、出现了不少新词汇,都充分体现了中央希望贯彻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新思路。
对于风景旅游领域而言,关系比较密切的是“绿色发展”理念。会议提到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这对于处理城市与自然、自然风景与人造景观之间的关系将带来新的突破,对平衡城市旅游发展和市民休闲提出了新的思路。例如,已建的城市中,可能多数旅游设施是服务于外地游客,而今后要增加休闲设施,用于服务本地市民。又例如,很多城市注重于在城市内部建设精品园林,而较少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风景,会后,这样的思路会面临调整,可能会有一些环城游憩带、郊野公园会成为风景旅游领域新的关注点,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段进宇:从目标导向到问题导向,规划需要逆向思考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
从交通角度来讲,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里,规划局委托的交通项目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以北京为例,项目非常明显转移到市政管委、交通委、建委等部门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从目标导向到问题导向的转变。传统“从规划、设计到管理”的主流的城市建设体系的思维在过去很多年被不断的强化,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问题也越来越多。
从交通的特点来看,交通与传统城市规划最大的不同,在于运营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在交通行业中对运营的重视比较早。设计师要更多地考虑最后运营起来的状态,必须从运营方的角度对设计和规划进行逆向思考。
从过去整个规划设计行业的情况来看,普遍缺乏并且迫切需要这种逆向思维。从最近的市场需求来看,以前只是理论和学术上的需求,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实践的趋势,未来整个规划行业应从体制、技术、项目运作上做出积极的适应调整。
徐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看待“城市病”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城市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城市,多年来出现很多问题。对于“城市病”要同时“向前看”和“向后看”。“向后看”就是回顾近年的城建史,有哪些失败和不足的地方;“向前看”是将来下一步怎么发展。解决城市病的一些手段,和中西医的治病方式类似。中医调理身体的大脉络,是根治的策略,来得慢;西医就是快速消除症状,哪疼做手术,解除局部病症;可能二者结合才是出路。
目前通过外迁疏解解决“城市病”的做法我并不完全赞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污染源没有消除、其他方方面面机制没有理顺,缓解了某些问题,又带来新的问题。城市问题是相关联的系统工程,应当从更加宏观的视野、更广阔的地域去分析解决问题。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是物质空间方面的手段,城市病要拿出多学科多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找不出原因来,依然延续原来方法进行规划,可能继续造成城市病。例如原来我们的设计只考虑防风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导风的问题,为了防止高楼之间有急速的风,要做风能实验。现在不用做了,因为没有风了。这是城市风环境因建设密度过高以及不合理布局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风对于城市不仅具有有害的一面,还具有有益的重要作用,作为城市规划和设计人员,应当全面、客观、科学地看问题。
城市病的问题,从规划和建设的角度,应当从大区域地理气候、城市变迁、经济发展、污染源治理、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研究对城市的影响,拿出应对的方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