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其他报告> 正文

阳建强:基于城市发展整体框架下的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

2016-08-05 11:06 来源: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系主任。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称号。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负责“大运河(无锡段)遗产保护规划”、“南京秦淮区总体规划”、“武汉市历史文化及风貌街区体系规划”、“广州近代洋行码头仓库历史遗迹保护与利用规划”、“常州市旧城更新规划研究”、“郑州老工业基地更新改造规划研究”、“杭州重型机械厂更新改造”等重要规划设计60余项,多次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与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奖。出版《现代城市更新》、《城市规划与设计》、《西欧城市更新》专著、教材和译著多部,在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今天的议题,我觉得非常好,围绕“传统文化与城市更新”的主题来展开,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存量规划的时代,更新变成一个新的常态。如何在更新的过程中,延续城市文化,是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课题。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基于城市发展整体框架下的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更新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但现实的情况仍存在很多的问题:片面地理解“城市更新”,采取一种简单化的、粗暴的“大拆大建”更新方式,对许多历史城市、历史城区、历史街区造成了严重破坏;从保护的角度来看,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在保护的同时如何促进历史城市发展仍需要认真研究和讨论。

一方面,历史城市到底会不会发展?它的发展规律又是什么?如何基于历史城市的核心价值来建立保护和更新的关联,而不是把这两者各自放在一边?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城市更新?现实中的城市更新大量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实际上城市更新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包括目前提出的“城市的双修”,在这样的大方针下,如何全面理解更新、采取什么更新和修补的模式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与此同时,又如何进一步拓展历史城市保护规划思路,实现历史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前几年,住建部组织了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总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0年来的工作。在住建部的领导下,由中规院牵头,全国各地的专家和管理工作者,包括规划设计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编写了《风雨如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0年》。30年风风雨雨,有的历史城市很好地保护延续下来了,但同时也有很多城市的街区和历史建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一边越来越重视保护,一边保护的现实越来越严峻,所以从国家层面总结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非常必要。

通过对很多城市的调查发现,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三大层面:保护认识,保护方法,保护机制。如果不是在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就见不到了。

这三大基本经验具体来说就是:第一,辩证认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前提。单方面谈保护或者发展都是片面的,必须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这个话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情,但实际上在工作过程中把这两者结合好是非常难的。第二,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而言,围绕保护规划这条主线,以历史城区为主体,以历史地段为重点,以文物古迹为依托,分层、分类、分级的保护体系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内容。第三,保护机制。这30年来最大的贡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共识,“政府主导、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实施保障机制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必由之路,它已经从专业走向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30多年,保护比较好的城市:

苏州,最初走过了一个比较曲折的道路,在上世纪80年代老城出现了很多问题,当地就“是否建新城”有过争议。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坚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现在的苏州新旧两城,相得益彰,各有特色;

四川阆中,长期注重格局和传统风貌,从今天来看其整体格局非常的好;

临海古城,长期以来注重整体保护,进行渐进式、小规模、有机的更新与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像它的紫阳老街风貌,维持了原来真实性,又有社会生活融入其中;

屯溪老街,实际上是国内最早开始开展历史街区保护探索的案例,采取了保护、整治为主的原则,其成功经验后来推广到了全国。今天看来,这条街仍旧维持原貌,跟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结合的非常好;

江南水乡周庄古镇,长期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成为多样活跃并且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古镇。

当然,30年来,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

2011年,住建部组织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大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因保护工作不力,致使名城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名城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当时对山东省聊城、河北省邯郸市、湖北省随州市、安徽省寿县、河南省浚县、湖南省岳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云南省大理市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予以通报批评。

另外,“拆真建假”的现象很严重,一些地方错误地理解发展和保护,拆除了真的历史街区,建设了仿古的街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还有些城市,过度商业化运作和过度旅游开发,形成“空心化”现象。历史城市和街区,若长期不关注,慢慢就会衰落,但关注过度了,就变成“空心化”。比如丽江,因为过度引入商业,原有文化内涵和原住民慢慢失去,很难感受到以前的文化底蕴。

这种现象非常矛盾,一方面要维持街区的活力,一方面又要保持传统风貌,如何来处理这些矛盾是现实生活中严峻的问题。

眼下,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城市保护在现实中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首先,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历史城市和文物古迹相比,要远远复杂得多,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属性,它始终面临发展中的问题。

所以我们制定政策的时候,必须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同时也要从城市自身发展规律认识发展的一些问题。从总体情况来看,历史城市一般有三大类,一类是作为遗址保存下来的,比如古罗马遗址,停留在一个状态;第二类城市,停留在某个时期,后面基本不再发展,如凡尔赛,但即使这样的城市仍存在发展的问题,里面生活的人的社会需求始终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在这里要处理新和旧的关系;还有大部分情况是处在发展中的历史城市,对这一类城市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要满足城市功能的提升、环境的优化和结构的调整等要求,这些问题如果不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进行思考,来制定政策的话,很难会有相适应的和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般来说,在一些边远的地区,比如徽州的古镇古村,会处在比较好的保护状态,相对而言,保护难度要小一些。但在一些发展很快的大城市,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就变得非常严峻。南京,一方面古城格局保存比较完好,但是也要看到,新老发展交集在一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边界逐渐扩大,新旧不断交融。今天看来,整个老城的结构和肌理完全发生变化,面对这个现实,如何去保护、去选择好的发展模式非常关键。

另外,老城除了有保护的地区之外,还有大量的地区需要更新改造,这些问题需要直接面对。包括城市里面的交通,尤其轨道交通、地下交通的需求量很大,这些问题不光在南京存在,在许多城市都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跟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来处理,一些老的小区生活环境条件如何改善。

现在很多古镇大力进行旅游开发,非节假日的游客量就已很大,给古镇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还有的地区,基础设施不行,长期失修,面临严重的安全隐患。

前几年,香格里拉古城,一夜之间毁之一旦,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不能孤立地谈保护,必须基于历史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展开思考,要全面认识历史城市的综合价值与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历史城市面临的复杂形势,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把两者结合好。

另外,在保护过程中要强调以人为本,既要关注物质层面的东西,还要考虑居住在里面的人的需求、城市发展的需求。

第二,积极倡导历史城市的修补与有机更新。并不是要否定历史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关键是如何遵循历史城市的特性,采取何种适宜的更新方式。最近,国家层面已经提出了城市 “双修”政策。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今年6月,黄艳副部长在双修座谈会上指出,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推动城市由扩张性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指出双修的内涵跟过去“以项目为导向”的城市更新,理念和技术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也说明我们在大的发展方式上要进行重大转型。

第三,要加强历史城市格局的关键要素的保护,因为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大的格局可能受到破坏会比较大。南京对城市的格局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比如对六朝建康遗址、南唐金陵遗址、明代四重城郭、民国历史轴线等都给予关注,除了这些之外,在城市的关键要素上,如秦淮河、古城墙等重要遗址也很好地保护起来,并融入到城市的整个发展框架中去。

第四,借助城市设计重新建立城市连接。一个历史城市,有它的复杂性,既要从宏观层面上进行分析,也要从城市设计层面来进行具体研究。要有一个大的格局,把历史城市和整个城市的发展格局融入到一起,包括一些重要的天际线,重要地段的视线控制。新的和旧的并不就是矛盾的,一定要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通过城市设计,制定时宜的旧城更新与修补方式,在重要的历史街区,要做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修缮的措施,将“双修”落到实施的层面。

最后,健全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的整合机制。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要把它融入到发展中,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和支持。希望通过论坛的平台,大家在一个总体框架下讨论,面对现实的问题,不仅停留在概念上,不仅仅是单方面,而是多维的思考,提出更有实效的政策方案。后面30年,把它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根据作者在凤凰城市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