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其他报告> 正文

鞠德东:弘扬传统营建理念,推动城市保护与更新

2016-08-17 11:03 来源: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鞠德东

我们的传统文化蕴含非常丰富的智慧,中外学者已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我们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最近一段时间,从国家层面也越来越关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包括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都能够看出他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问题的关注。

我们今天要谈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营建思想,实际上也是我们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力量之源。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并传承下来,它是我们民族独立品格的历史凭证,也是我们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和力量与智慧之源。”

一、传统营建思想

(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整体观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理念体现在从区域到城市的各个层次。

在国家层面,我们的传统营建理念一直比较关注整个城乡聚落的整体性。比如,有的学者在研究周代的乡遂制度时,就提出其实质就是诸侯国在全国层面的一种行政制度的安排,乡遂结合,国野一体。对于“乡”而言,分为这样几个层级:比、闾、族、党、州、乡,四比为一闾,二十五闾为一族,五族为一党,四党为一州,四州为一乡。再比如,在清代山西省域城邑体系中其实也体现了城乡聚落整体的观念。

在城市及其外围区域这样一个空间层次,我们也能看到,传统营建理念里就已经有了关于构建一个中心明确、分工互补的城镇体系方面的考虑。比如,北京实际上是按京畿制度建设的典型城市,行政管理归直隶布政使管辖,区域和现在京津冀区域有些相像。整个京畿区辖10府、23州、120县,光是核心区京师顺天府就包括京郊周围20多个县。同样的现象我们可以在汾州府一州七县的城镇体系布局中看到。

在城市层面,我国古代城市建设非常注重自身与周边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关联,比如北京就是一个完整的京城系统。在北京城的城外有皇家祭祀场所日坛、月坛、地坛;还有以西北玉泉山为核心的三山五园,作为皇家夏宫园林区;在西南有卢沟桥、拱极城防御节点,在东边有通惠河漕运港口通州,西南有天宁寺及天宁寺塔等。实际上它不光是我们印象中城墙环围的、孤立的北京城,它的整体观念非常强。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这一理念也是体现在各个尺度。

首先,在国家和区域尺度就注重山川形胜与聚落营建的关系。因为在古人的宇宙观中,山川和人居永远是一体的,这和西方大为不同。比如《周礼》描绘的九州岛及镇山,每一个州都有自己的主镇山。还有宋代朱熹提到的“冀都山水大势”,描述的是在现今河北周边地区冀州泰康山和东西两侧黄河形成的大区域层面的冀都,在这样一个大的尺度,其中每一个聚落的营建都要考虑到风水的格局。

其次,在城市的选址上,古人非常注重依托山水形胜,趋利避害。北京就是一个例子。西侧和北侧的群山形成西北环绕的山势格局,北京城就建在永定河、潮白河等几条大河之间相对平缓的高地上。南京也是一样,也是选址在几条山脉之间、山水环境比较好的区域。

再次,在城市营建也是集中体现顺应、融合自然的规划思想。以杭州为例,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西湖十景”的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等,这些共同构成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要素。

第四个层面是建筑层面,我们的传统建筑布局很注重体现天人感应的宇宙观。比如北京的天坛,意寓天圆地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也是如此,我们的古人认为中国是天地之中,天地之中在中原,中原之中在登封,在这里建都是秉承天意,能够让政权稳固,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国几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这里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这一历史背景使得这里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其精华,即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它们都与中国“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发生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北京天坛

(三)合法依规、层级分明的礼法观

首先体现的是辨方证位,体国经野的城市营建制度。从《周礼》的城邑建设等级制度及空间治理模式中可以看出,过去在城市营建中有非常鲜明的层级制度。比如说“国野”中“野”的部分,就有甸、县、都等几个层级,层层的社会组织方式使整个区域都能按照层级分明的礼法观来营建。

其次是城市布局及空间秩序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北京城就是城市层面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宫殿、官署、公共建筑、民居,应该在什么位置都有非常清楚的规定,秩序井然。丽江也是一样,虽是小县城,但木府在古城中的统领地位凸显,礼法秩序非常清楚。

(四)因势利导、防治结合的城市安全观

古人非常善于利用自然条件构建排洪体系。赣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宋代的福寿沟至今仍在使用。福寿沟把整个城市的排洪系统形成一个整体,外面水大的时候能够挡住,内部水高则能够迅速排走,而且福寿沟体系把小的河塘都保留下来,串联起来,可以养鱼,可以调蓄等等,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同时,也提升了人居环境品质。

古人还善于将城市安全体系构建与人居环境提升有效结合。都江堰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另外,在做浙江龙泉的项目时,我们发现城市西侧的龙泉溪,历史上水流直接冲击宫头村,先民建造了类似于都江堰功能的蒋溪堰,第一提升水,第二使水分流,第三沉沙,第四保护宫头村,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古人对与人居环境建设的智慧。

都江堰

(五)东方美学、人文情怀的城市设计观

比如鲤城泉州,东门如鱼嘴而东湖如珠,构成“鲤鱼吐珠跃龙门”的吉祥寓意,反映了城市空间优美的形态。泉州古城以红砖传统风貌为主,非常有特色。另外还有大家比较熟知的宏村,又叫“卧牛古村”,采用“牛富凤贵”的吉祥寓意,把整个村落建成卧牛型,其背后实际上隐含了古人对于环境的一种认识,反映人们对于怎样去认识山水,怎样去趋利避害的一种探索和追求。它的构型如此优美,虽然是一个村庄营建,但是值得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借鉴。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城市也要建成象形的样子,而是说我们要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加以运用。比如苏州,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系水网,形成一河一街、小桥流水、园林镶嵌这样优美的城市景象。

泉州古城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传统营建理念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理念。第一是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第二是城市空间的井然秩序;第三是城市文脉的有机连续。

二、现象与问题

(一)城市与自然的对立

首先是一些城市的填湖围田、填湖造地行为导致土地和城市纳水能力大大降低,内涝不断。虽然现在在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但是破坏很容易,而要重新建设是很困难的,也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比如,前段时间网上讨论比较多的武汉,近几十年来,武汉城市有很多个湖泊消失了,这些湖如果在的话,对城市都能起到非常好的调蓄作用,但是很遗憾,湖泊消失了太多。这样的例子不只是在武汉,在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现象。

武汉下马湖2000年与2016年湖面对比

第二个是历史河流被侵占,传统生活网络破坏。建国以后,很多城市为了经济发展,以及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河道水系被大量填埋,原来的水系系统均受到了破坏。

第三个是城市建设无视山川地势。我们在跟很多城市接触的时候,地方的领导、地方的建设方,经常不太考虑这些。过去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实际建设中对于城市山水环境、对于传统的营建智慧的尊重和重视还是非常不够的。比如场地设计缺少对原有地形地貌、山水环境的重视,城市天际线景观未能与山体轮廓较好地呼应;还有很多地方丘阜无视,遇山挖山,遇水填平,也会导致千城一面,城市缺少了自身的特点,失去了地域特色,最后还会导致了泥石流、塌方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城市空间的混乱

首先体现在城市格局风貌严重破坏,传统秩序丧失。举广西一个城市老城的例子。原来的老城非常优美,是一个半岛,周边的风水格局也都非常好,但是随着近十几年的建设,城市中心区建设高度叠压,古城轴线、历史街巷、格局肌理被破坏,原有的老城礼制空间与山水自然观相互融合的城市秩序丧失,原来的风水格局现在已经难觅踪迹。

另外,城市风貌千篇一律,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现在的城市建设应该怎样传承文化,怎样体现地域文化特征,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三,是很多城市建筑的造型千奇百怪。在建筑层面也出现了很多混乱的现象,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我们的建筑设计亟需很好的吸收传统文化,找回城市特色,凸显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城市文脉的割裂

首先是古城“整体复建”。如聊城大面积的拆除古城,忽视城市的历史的层叠性。还有山西的一个城市,当时为了打造古城,试图恢复历史上某一时期的风貌、再现当时的辉煌。对古城区大规模的拆迁,导致其中的社会网络断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其次是真实的遗产受到破坏。举个湖南一个城市的例子,拆除了原来的部分老街区,然后再建设仿古建筑群。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护它传统的风貌、提升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而不是简单采取拆除的方式,新建一条仿古街。再比如,湖北的一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则是在古塔文保单位周边进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虽然保留了古塔本身,但是完全破坏了周边的历史环境,古塔和城市完全割裂了。

文保单位周边大规模房地产开发

三、理念与策略

(一)坚持生态优先,再现天人合一

这是针对城市和自然对立的问题提出的理念和策略,在未来城市建设中要坚持生态优先、天人合一这样的理念。

首先要保护和延续城市山水格局。比如,阆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风水城市,北边是镇山盘龙山,南面是鞍山锦屏山,左青龙右白虎,保护得很好。阆中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跳出老城,发展新城”的科学理念,对古城保护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保护方式。但很多古城已经错过了这样一个发展的时机。现在阆中的山水格局、老城的活力和丰富性、城市的空间格局都保护得非常不错。当然,阆中当时也面临着一个选择,可以选择在老城里面发展,直接把山体改造甚至推平;但是他们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跳出老城,发展新城”,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选择的历史价值和城市价值将越来越凸显。

阆中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跳出老城,发展新城”的科学理念

其次要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2015年3月,陈政高部长提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工作思路。6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同意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城市。三亚在过去的发展中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双修”的思路下,城市提出修复整体生态格局的思路,把原先被破坏的要素识别出来,然后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修复,包括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等,修复生态,提升城市活力。

(二)强化特色空间,修复城市秩序

首先,要保护和延续中国传统的宗法礼制格局。这种礼制格局现在看来能够形成新的城市格局和特色。比如北京的传统中轴线,从2004年开始就提出要强化保护,现在也开始启动申遗的工作。而且,中轴线其实也不是静态的、固化的,它可以不断地向南、向北拓展,使得传统城市格局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断的加以保护与传承。

其次,要修补被破坏的城市空间和风貌。像大同古城,“整体复建”后的城市空间如何修补与复兴?我们觉得对于一个历史城市而言,没有必要恢复到某一个历史阶段,因为历史是动态的、层叠的、不断演化的,现在的东西慢慢也会变成历史。所以我们希望从整体上来看待历史的演变规律,北魏时期有哪些遗存,明清时期有哪些遗存,民国时期有哪些遗存,把这些遗存叠加到城市空间中进行系统梳理,这些都是要保护和传承的。那么在恢复的时候如何去复兴,它的特色空间以及特色院落如何处理,我们也做了一些针对性的方案,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机制。强调政府、市场和社区三者互动,这样可以较好地激活市场,解决地方财务上的困境。

再举个抚州文昌里街区的例子,抚州老城的历史遗存其实已经不多了,但是在城东有个文昌里街区,保存得还不错。我们在对这个街区进行保护规划的时候,特别强调的一点是:首先要保护好它,这是一个前提,但是光是保留下来恐怕还不行,在功能上还要让街区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在空间上要与周边区域加强衔接。保护不是静止的、盆景式的,我们希望的是整体性的保护,保护下来的部分要和城市一起慢慢地生长、缝合,功能、空间、肌理上要像生命体一样生长延续。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很多历史街区周围高楼林立,保护一个历史街区,却连历史环境也没有,这也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我们希望历史街区能够带动周边功能的提升,交通的联动,空间肌理的延续。在修复整个城市的秩序中,如何跟居民互动、如何让他们参与其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过程中,我们跟他们一起画图,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慢慢地实施,地方也比较认可。

(三)保护遗产价值,实现古今融合

这是针对城市文脉的割裂提出来的对策措施。

我们要强调遗产保护为基础,新旧对话和共生。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绩溪博物馆。在空间上,它传承了许多原来徽州古院落的元素;在肌理上,它没有给周边产生破坏和影响;在施工工艺上,为了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色彩上没有简单地采用白色,而是在白灰里面适当加了一点墨汁,色彩上会更加协调,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工法上面的探索。当然设计师也采用了一些现代的手法,如屋顶的设计有一种层层叠叠的徽州印象,但实际上是新的手法、新的材料,最后整体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绩溪博物馆

第二个要强调的是要以基础设施现代化实现历史地段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如果没有好的基础设施,在历史地段居住的老百姓生活环境难以改善,地区会逐渐衰败。所以现在历史保护中非常强调基础设施的改善,这也是地方政府过去若干年欠下的帐。但是在历史街区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有一定的难度,按照现行的规范标准,很多都实现不了。街巷中的管线怎么进去,街巷无法拓宽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交通、保证公共服务,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最后,要重视当代遗产,延续拓展城市文化内涵。举一个柳州空气压缩机总厂保护和更新的案例,我们从城市的层面、从遗产本身价值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对于遗产保护的想法和对原有厂房的改造、应用措施,希望能够延续工业文化脉络,带动地区复兴;保护工业遗产,留存生产印记;融入特色现代功能,带动地区复兴。

  鞠德东

高级城市规划师。2001年获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东南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学位。2004年7月起至今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2010年4月至2012年底参与玉树灾后重建工作,负责玉树州结古镇各主要规划的编制、建设项目实施和城市规划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期间,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派挂职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副处长,同时受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派挂职玉树州建设局副局长。

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与历史名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城市设计学部副主任。

主持及参与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主要包括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灾后重建规划及建设管理在内的多种类型。

(注:此次会议发言在准备过程中得到杨保军、张广汉、王军、许龙、胡敏等同志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根据作者在凤凰城市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