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编者按
2018年11月25日,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新闻发布厅AD厅举行。我们将持续推送论坛上7位嘉宾的主题发言和交流内容。本文为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帆题为“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特征与使命”的发言摘要。
张帆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1、背景
长三角地区一直有着良好的社会经济合作渊源,上海开埠以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联系持续密切。同宗同源的文化传统、差异化的资源禀赋、高密度的人口环境、畅通的交往路径等,充分享受到了世界经济转移的红利,带动了区域发展的活力。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这一讲话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也一再要求上海要做好对长三角地区“服务”的大文章。在龙头带动方面,上海必须率先实践,勇于担当,与长三角城市一起代表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聚焦五个中心构建功能网络。在开放先行方面体现智慧,强化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经验。在全面服务方面提高站位,不断发挥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水平。
基于上述认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了“上海大都市圈”的设想,将近沪90分钟通勤范围作为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承载空间,共同构建卓越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承担起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上海大都市圈设想
2、特征
(1)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城市群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到2017年,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3个城市群,以6.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24%的人口,贡献了47%的GDP。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
(2)区域经济网络日渐凸显
通过二经普与三经普调查数据的对比发现,高等级节点城市的跨区域联系在增强,上海与区域内企业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强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沪地区中一些次级专业型节点城市的作用开始显现,比如嘉善、平湖等。
二经普与三经普企业联系对比
(3)特大城市人口控制产生影响
区域中大城市人口增速放缓,少子化、老龄化趋势明显。长三角城市群集中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明显低于京津冀、珠三角。但近沪地区人口在2015年以后出现反弹,2017年嘉兴、苏州常住人口增速纷纷达到2015年的3倍以上,在更大区域统筹人口、经济与空间资源必将成为趋势。
(4)区域社会网络不断加强
上海大都市圈内人口日常联系呈现典型的地域邻近性特征,昆山市、嘉善县、太仓市乃至苏州市区的首位联系城市均是上海。另外,周末城市间社会联系已强于工作日,商务联系与生活联系并驾齐驱,城市群间的活跃联系需要更好的统筹与引导。
3、问题
(1)代表国家参与竞争的综合实力不强,国际影响力不足
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5个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不论是人均GDP还是经济密度,都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以后,上海大都市圈内GDP增速明显放缓,寻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迫在眉睫。
(2)创新能力逐年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从科技研发投入的GDP占比来看,上海、苏州等核心城市研发投入占比虽逐年提高,但与以色列、韩国、瑞士等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此外,对创新包容的文化与制度环境还有待加强。
(3)居住成本高企,削弱人才吸引力
上海大都市圈的房价处在高位,上海与周边房价还存在断崖式的价差,而人才来沪就业与房价以及特大城市人口控制政策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
(4)简单贴边发展,与有序区域空间结构形成错位
跨界地区发展还需要更好的统筹安排,简单贴边发展不利于有序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甚至会造成损害。
近沪地区对接上海具体空间举措
(5)区域生态环境严峻,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土壤、大气、水体污染严重,区域生态环境仍然严峻,绿水青山的生态观难以落地。
4、趋势
面对国家战略要求,如何构建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的“上海大都市圈方案”?这涉及到两方面的核心议题,一是明确必须坚守的基本认同和共识,二是寻求重点突破的方向。
(1)Power动能+:创新先导形成节点城市功能网络
怎样培育区域新的动力源和引爆点?第一是要共建创新驱动平台。创新与金融双引擎将展现无穷动力,带动全球城市金融、贸易、航运、文化、科创等核心功能的再升级,形成新的竞争力,解决好“更高”的问题。第二是要全方位构筑有利于吸引创新人才的政策。规土方面包括租赁房、共享住宅、产业用地的租赁制等。第三是要以错位发展建构起支撑区域的空间格局。通过不同圈层的分工协作,完善都市圈内的多功能体系,解决好“更大”的问题。
(2)Link联系+:交通网络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进一步强化与国际国内的高质量连接,一是要加大高等级门户枢纽的能力再提升,集成好区域机场群、港口群等的协同效率,从而强化与国际的深度链接。二是通过国铁、城际铁、高速路网等,强化长三角区域内部重大城市节点的联系度,强化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上海大都市圈交通网络联系
(3)Culture文化+:江南文化为基底构筑民族文化魅力
文化方面要强调两种方向的文化塑造,一是以江南文化为基底构筑民族文化品牌,以此构建起长三角独特的文化影响力。二是以海派文化为基底强化创新文化基因,厚植兼容并蓄的文化土壤,从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带动区域融合发展。
(4)Green生态+:山水田林湖的生命共同体体现生态文明
要牢固建立起上海大都市圈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擦亮生态底色,疏通区域蓝网绿脉,形成江南水乡湖荡风光的生态本底。同时建立区域环境治理与补偿机制,联合开展污染治理、应急处置联动、环境监测、重要信息互联共享等工作。
(5)Mechanism制度+:体制机制创新适应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要求
长三角地区有过许多的区域协商机制尝试,但某种程度上来说成效有限。要在体制机制上有实质性突破,除了综合数据、动态体检、共同行动指引等基础性建设之外,还需在治理体制、协商方式、财税转移、指标流转、生态补偿等方面实行更有效的举措。
(6)Sample示范+:示范先导与多模式探索
上海目前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期,超大存量城市空间资源紧张,全球城市又必须品质发展,但中央也给了许多特别支持,比如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上海大都市圈应寻求战略空间作为国家战略的承载地,率先探索一体化治理的制度创新,同时注重传统经济的转型提升、创新经济的集聚示范、生态文明的新经济培育,共同支撑区域内全球城市核心区。
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发展的3种模式
上海一定会与长三角的规划同行们一起,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去迎接新的挑战。
(本文根据2018年11月25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嘉宾报告整理而成,已经报告人审阅。文中所有图片摘自报告人PPT。)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