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大数据与城乡治理”研讨会> 正文
二、趋势与大数据时代的机遇
从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有很多起伏,这个起伏告诉我们区域规划很复杂。区域规划存在三个不确定:首先,没有确定的编制单元,有的以行政为单元,有的以流域为单元,有的以经济区为单元;其次,没有确定的目标,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样的;再次,没有确定的编制主体,有的是中央政府,有的是各部门,例如,在中国,区域开发规划是发改委,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土部,城镇体系规划是建设部,规划主体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主体带来的区域规划也不同。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珠三角其实是做了四份区域规划,分别是1989年启动的《珠三角城镇体系规划》、1994年启动的《珠三角经济区现代化规划》、2004年启动的《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年颁布实施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首先,从编制主体来看这四份区域规划,第一轮是省建委,第二轮是省政府,第三是建设部和省政府,第四轮是国务院,编制主体在不断的变化。
其次,从编制的内容来看,第一轮强调90年代经济增长极;第二轮强调“经济发展+区域协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发展观;第三轮强调“经济+环境+区域与社会公平”统筹兼顾的区域发展观;第四轮强调“经济、环境、效率、公平、创新”统筹兼顾的宜居价值观。
区域规划在范围、内容和编制主体方面的不确定性,不仅带来技术上的难题,更使得数据的来源,连续性和可对比性成为极大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区域规划的趋势是走向空间的多规合一。珠江三角洲的第五次区域规划讲的是珠三角全域规划,是空间的概念。西方区域规划的趋势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空间的聚焦,二是区域之间的合作,三是一种行动--通过行动来解决问题。大数据的出现为我们认识空间和营造区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数据有记忆功能,10年前说的一句话,我可能忘记了,但是在网络上一查就出来了,数据还有对比性,给我们这个时代做区域规划带来很难得的机会。
三、大数据在珠三角全域规划中的应用
2014年世界银行报告《东亚城市景观变化》中将珠三角列为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连绵体,超过长三角和东京湾地区。为什么说珠三角是最大的呢?这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空间的联络性界定的。
(一)对区域的认识
从人口分布角度来说,2012年,珠三角以占全国0.6%的国土面积,承载了4.2%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035人/平方公里,高于长三角(940人/平方公里)、京津冀(475人/平方公里)。
从国土开发强度来看,根据卫星影像解译数据,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约1570平方公里,2013年已达到约8534平方公里,增加了近5倍。快速的村镇工业化、城镇化,催生建设用地快速扩张,部分城市国土开发强度超过30%的警戒线。(参见图1-1)
图1-1
从区域空间扩张历程来看,珠三角受地形和开发力的影响,形成了三种连绵形态:广佛丘陵(摊大饼)、东岸台地(面状)、西岸水网(散点/线状)。
2/5 | < | 1 | 2 | 3 | 4 | 5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