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按
本文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孙施文教授在2019首届“铁路遗产保护与历史城镇治理”学术论坛上做的演讲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承办方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资源支持!
孙施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孙施文教授分析了历史城镇治理中的焦点问题——保护与发展,指出保护与发展的三个关键点。首先,保护与发展是两个历史城镇治理中不可回避、而且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其次,保护与发展是两套不同的价值判断逻辑,且不可通约;最后,保护与发展是两种不同的行动策略和方法。
针对历史城镇的保护工作,孙施文教授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历史城镇保护的特殊性”。历史城镇,首先是城镇,是一个“活着的”城镇。之所以被称之为“历史城镇”是由于其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因此,历史城镇不是博物馆,不是主题公园,而是当代人生活的场所;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仍是首要任务。
第二个观点是“历史城镇保护的是什么——集体记忆”。物质环境是集体记忆中的构成要素,但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够唤起共同的记忆以及充当稳定剂、凝合剂;集体记忆的核心是历史人物、事件或者故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情感。物质环境提供的是事件和故事背景。关联性的(集体)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集体记忆是融贯在居民的社会关系及其日常生活方式之中的。但集体记忆的对外传播更加依赖于被具象化了的象征或标志物,以及文字与图像。此外,针对居民和外来者不同的人群,集体记忆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因此保护的内容与对象是为居民还是外来者,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三个观点是“集体记忆是在流变中的”。对过去的记忆是在不断变化的,被选择性的唤起或者隐匿。
基于以上三个观点,孙施文教授总结说保护中的发展是指集体记忆的延伸和丰富。拓展的记忆范围,需要重新编织进新的生活场景中;同时新的人群、生产要素的加入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载体的变化。因此,复制是无意义的,外来人群和新元素需要谨慎对待。
针对历史城镇的发展工作,孙施文教授提出四个方面的见解。
第一,关于历史城镇的发展资源。对于城镇发展而言,历史遗产只是资源之一,不是全部。历史资源的利用有多种途径,发展旅游产业不是唯一途径。
第二,关于历史城镇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观念下进行的。核心在于城镇发展究竟为了谁?因此,要平衡多种利弊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
第三,关于历史城镇的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传播文化和历史,对于相对衰败的地区而言是发展的触媒。但是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对其独特性过渡提炼和突出;标志化、符号化、舞台背景化、游客与居民需求的不同;对居民生活的入侵以及旅游业本身的拓展等问题。因此旅游业的发展要深入思考发展背景和运行等多方面的要素。
第四,关于历史城镇的发展中的保护。保护的目的不是为了过去,不只是为了留存,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传统的价值在于“传”。因此,要培养一批会经常注意去保护在某些方面能代表他们社区环境特质的当地区民;培养一批相对稳定、扎根于社区的创意阶层;维护一批表达地方独特历史的、非纯粹用于旅游的“平民建筑”以及保护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到旅游业的过度干扰。
最后,孙施文教授总结了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并结束了他的精彩报告。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