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 正文
导读:
2020年9月22日,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年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北京举办。金广君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特色城市设计“特”在哪里?》的报告,主要从国际城市设计的经验和我国城市设计尤其是其“特色”两方面进行了分享。
报告人 | 金广君 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设计是一个基于经验的应用学科,因此运用“循证研究方法”广泛学习前人经验和教训是这个学科发展的正确路径。此外,中国当代意义的城市设计概念主要受现代国际城市设计学科的影响,如英国、美国等。因此报告以国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经验为讨论背景。
1. 为什么美国会诞生城市设计?
1950年代以前,美国城市规划学科主要是三维形体空间的布局和设计,如1944年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认为城市规划主要是对城市形体空间的组织。但当时美国城市规划的实施工具——区划法所管控的内容除了总体功能布局以外,主要集中在对个体建筑的管控,如用地性质、用地边界、住宅类型、容积率、退线等平面管控指标,涉及到空间的指标仅有建筑高度、街墙和曝光面。
区划法对建筑形态的管控对于单一功能地段比较奏效,而对于复杂的中心区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早期的城市设计集中在功能比复杂的城市中心区(Downtown)、滨水区(Waterfront)和历史区(History district)的更新改造及空间质量提升上。
1956年哈佛大学首次城市设计国际会议对城市设计学科使命与定位达成共识:是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景观建筑学间的“桥”。1980年、1983年两次城市设计国际会议之后,城市设计从理论到实践逐渐清晰并成熟,作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城市设计,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以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等多学科构成的理论主体。
2. 城市设计作为新兴学科有什么创新点?
英国学者胡曼·阿拉比(2016)通过搜集世界25个高校2013-2014学年城市设计理论课的阅读清单,将阅读书目按出现频率高低得出总排序。此报告选择了其中三部排名靠前、内容不同的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为《城市意象,1960》、《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 1974》、《城市小空间的社交生活,1980》,此外还有两部排名靠前的著作:《城市设计过程,1985》和《城市设计:过程与产品的类型,2005》,这是1990年代城市设计被公认为独立学科前后出版的论著,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城市设计学科。
按照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轨迹及这些著作的出版时间,可将城市设计学科大体上归纳为三个版本,即UD1.0、UD2.0和UD3.0。
城市设计项目实践的“版本升级”图表
可见,城市设计能够在传统学科中脱颖而出,有以下三个创新点:
(1)城市意象:人与空间(感知、景观);
(2)实施过程:法制工具(弹性工具+引导政策+设计评审+公共参与);
(3)社会文化:城市生活(积极空间、场所、活力)。
3. 当下国际城市设计以什么形式存在?
城市设计学科存在形式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独立”,即独立的学科、独立的培养计划、独立的项目、独立的职业。作为一个融贯学科,其重心侧重于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形态及城市开发的对应关系。
以北美部分高校建筑系的城市设计教学计划为例,不难看出城市设计课程的三大构成是理论方法、空间设计、实施过程。
在职业资格方面,一些城市的管理文件中对从事城市设计项目的设计师有明确要求,要求设计者是“城市设计师、注册建筑师、注册景观建筑师和国家规划师协会会员并且有城市设计学位的城市规划师”。
4. 城市设计成果的特征
通过对城市设计成果形式的统计分析可知,城市设计成果由空间设计构想和实施管理文件两个部分组成。空间设计文件的重点是空间维度,实施管理文件的重点是时间维度。由于实施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时间跨度长、多方面投资,因此这个“桥”应该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含义。
区划法作为实施城市规划构想的技术工具随着市场的变化修改,城市设计成果是修改区划法的依据,最终形成弹性区划如奖励区划、开发权转让等等,将管控变为以利益平衡为主的导控。
当前国际上城市设计教育正在形成培养专门人才的两大教学体系:在建筑学院城市设计人才培养以城市物质空间设计为主,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设计人才培养以城市设计实施工具为主。
5.为什么我们要继续学习城市设计?
从整体来看,国际上城市设计学科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形成于现代建筑运动中后期,快速发展并成熟于后现代建筑时期,是一门新兴并处于发展中的学科。
这一时期是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普遍处于“存量发展”的阶段,城市建设以更新改造为主,城市空间的经济价值凸显,与中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相近。
另外,国际城市设计学科一直在发展中,如“城市设计概要”作为新的城市设计项目类型在城市设计师的业务中占较大比重;智能与数据方法应用于“公共领域设计”愈发重视;“人性化场所塑造”已经成为存量时代城市设计的热词。
6. 中国特色城市设计“特”在哪里?
东西方社会在制度、经济、文化和价值观方面有很大不同。学习西方城市设计必须清醒认识到不同国家城市设计特殊性的问题。“中国特色城市设计”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特殊性1:学科发展的社会条件——人口数量与密度
中国人口一直占据世界第一,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是一般发达国家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国际城市的城市中心区(Downtown)与中国城市密度有一定可比性,可作为城市设计的参照系,而其他地区的可比性极小。
特殊性2:学科发展的社会条件——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地域经济的差异基本上形成了K线阶梯,地域经济的巨大差异使得对城市设计的需求不尽相同。
特殊性3:学科发展的制度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制度是中国特色城市设计的最特殊之处。中国城市设计经过30多年的探索,分别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两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初步形成了城市设计与控详规划一对“命运共同体”的特征,即城市设计侧重于形态设计创作,控、详规划侧重于实施管理,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涵盖从设计到实施的城市开发建设全过程。
城市设计与控详规划合二为一,能够实现规划思维与设计思维相结合、空间设计与中国法制相结合;同时它有利于将城市设计纳入中国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形成城市设计实施的法制化环境,有利于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完善城市设计的科学决策过程和机制。
结语:
当前,围绕中国特色城市设计学科的建设有三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1. 可不可以没有城市设计?
一个城市没有城市设计是可能的,但是建设高质量、人性化的城市没有城市设计一定是不可能的。
2. 什么是城市设计?
中国城市设计探索了30多年,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但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一直是“短板”,因此开展城市设计理论问题的专题讨论、争论十分必要。
3. 城市设计法制化还是法定化?
城市设计作为贯穿城市开发建设全过程,没有“人大”参与的各层次城市设计决策过程都是不完整的。
城市空间形态是正确价值观原则下平衡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这个博弈是动态的,因此城市设计可操作性成果也必须是动态的;城市设计师仅仅能为这个博弈过程提供各种空间解决方案,城市的最终空间形态取决于贯穿于开发全过程的法制化决策机制。因此,城市设计法制化的决策环境才是保证城市设计可用、有用、好用的决定性基石。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