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美丽乡村--2015乡村规划教育主题研讨会> 正文
3、中国的农情决定了小农生产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中国今天有两亿多农业劳动力,有多少亩耕地?2亿亩。劳均耕地是十亩。在当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我们一个劳动力种三十亩地没有问题,耕地不够是个基本事实。农民都认为自己土地少了,都希望扩大种地的规模。这个情况下还推动土地流转,就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在调研的时候,他们干部说,农民对于土地流转态度非常的鲜明,因为一般来讲土地流转的时候,租金会上涨。原来村里自己流转,你进城打工了,自己土地没有办法种,你给你的兄弟姐妹,给邻居种,给亲戚朋友种,多少钱,一百块钱最多两百块钱,甚至不要钱。我地给你种不要钱,你照看我一下父母,照看一下我的房子。这里面租金非常低。农村里面有一部分农民,因为父母太老和子女太小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进城和不能进城。这部分人都留在村里,在村里种自己的十亩田太少,最后把已经走出农村的人的土地流转过来,一旦流转到50亩地的时候,按照一亩地赚一千块钱算,50亩地就是五万块钱。五万块钱的农业收入,在农村生活成本又很低的情况下,就已经是很体面了。这样,这部分人在农村就待得下来,他们在农村自发形成的土地流转市场上获得了好处。
今天大资本进去了,搞大规模经营,一般土地租金会涨,五百、六百、七百、八百、一千。这样一来,资本下乡带来的土地增值就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凡是在城里打工的农民都非常欢迎资本下乡,但是真正种地的农民非常反对,极大的反对。那你反对无效,土地是别人的,你原来种便宜地惯了,还想占这样的好处,不可能了。结果就是资本下乡对真正种田的非常不利。我们农民分化非常严重,我们要保护哪部分人的权利呢?我们首先要保护种粮的最弱势的农民,因为他们本来也没有多少条件进城,原来还能通过土地流转养活自己,发展农业,但现在这样的土地流转一来,原来种50亩地的现在就又变成了10亩地了,养不起自己,养不起父母,最后含泪进城了。
中国的土地没有人种,这一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我们中国今天有没有土地抛荒,这个要看情况。土地抛荒的情况也有,因为很多人看到。譬如我这里有一些山区来的同学,说我们村里面土地确实抛荒的,我说不抛荒就奇怪了。十种九不收,水利环境差,土质非常贫瘠,本来应该退耕还林的。我估计这样的部分大概有5000亩到一万亩,这些水利条件极差的地方,常年抛荒,土地就没有办法耕种了。还有一种抛荒,是生产性的抛荒。譬如一块地可以种两季或者三季,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却不种这么多季,而是只在最高产那季种。比如种水稻,最高产的一季一亩地可以收1300斤粮食,要是1300斤粮食最终可以赚1000多块钱,但是要种两季可能最后真正纯收入就降到1000块钱以内了。所以大家实际上是在选择最高收益的那种种植方式,带来了短时间的抛荒现象。
那么为什么种地不划算了呢?因为整个粮食市场,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粮库里面粮是满的,生产越多亏得越多。所以最近开始粮食收购价也上不去了,太多了装不下了。这种情况下,粮价下跌、抛荒其实都是市场调节的行为,这种抛荒很正常,甚至是好的。季节性抛荒重要在哪里?第一知道土地应该种一季,具有生产能力,还有一季不种可以看做休耕,我们不要掠夺性的去对待土地。我们要看重的是粮食生产的能力,而不是必须立刻都实现这些能力,不要把所有自然资源都变得非常紧张。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是季节性抛荒,三季改两季,两季改一季,是应对市场的能力。既然粮食生产能力还在的话,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今天粮食缺了,价格就涨了,因为需求肯定非常低,价格一涨农民马上开动马力生产,新的粮食就出来了,粮食就不成问题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保证农民有地可种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粮食和土地是不是抛荒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背景,以及当下人多地少,农民在城里面不能体面安居的宏观形势下,保证农民有地可种的应对非常重要。全国几乎70%的农民家庭都有人在城里务工,有人在村里务农,自己土地不退。村里务农的是老年父母,城里务工是年轻子女,一个家庭既有务工又有务农的收入,农村生活成本比较低,家里就每年有余钱。一个人感觉自己穷不穷不在于相对收入,每年欠钱,再多的收入,也感觉不爽。反过来想,今天农民全家进城,进不了上海,全家进县城,进县城好处很大,最大的好处是农民全家团聚在一起了。家庭生活其乐融融。但是假如团聚在一起,父母没有劳动收入,减少了农业收入,子女在县城里面的工作报酬降低了一倍,家庭的城市生活支出又极大增长。这个全家团聚的家庭在城里还能其乐融融吗?肯定天天吵架,老年人肯定天天看子女的脸色,老年人就气死算了。
我们今天总体人均户均不过10亩小规模的经营制度,老年人来种,既解决了工作和收入来源问题,又有成就感,还能当成休闲,有助于大家庭的和睦。这种情况下,不仅有助于自富,而且有助于保底。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有些父母不种地也进城了,这些土地就由不愿意或者进不了城的农民接过来,租金也非常低,接管下来就形成了种农群体。这样的家庭在全国占农民家庭10%~20%,不多也不算少,他们的收入在村庄,社会关系也在村庄,农业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这样的话,村庄里面,第一是年轻力壮,第二家庭收入完整,第三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的,就会形成非常稳固的社会结构。今天农村大量的资源都进城了,农村为什么还有秩序?很多人以为农村没有秩序了,其实农村今天还很有秩序。我们想象着现在的农民天天愁眉苦脸,但其实原因跟大家想象的很不一样。农忙季节最多两个月,当然种棉花可能不是两个月,种小麦、水稻两个月用不到。还有10个月打麻将,天天打麻将没有意思,这才愁眉苦脸。这种情况下,怎么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才是更主要的问题。
时代不同了,农民天天愁眉苦脸的原因也不同了。现在大量国家资源在投入农村地区,但是如果我们还是按照现在的思路,把资源投入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话,就会越来越难。所以我们必须考虑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考虑到我们的农村正在产生新的适应当下体制性的结构,并且这个新结构使得我们能够极大的化解我们所想象的小农经济的困境和农村治理的困境。我们应该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去改善农村的状况,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不是通过新型主体为主导的农业现代化去剥夺农民。
4/6 | < | 1 | 2 | 3 | 4 | 5 | 6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