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美丽乡村--2015乡村规划教育主题研讨会> 正文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2015-07-09 17:1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乡村遗产的管理

2.1 乡村遗产管理中的挑战

乡村遗产的管理,从建设管制的角度来看,首要的是进行保护规划。依据保护规划编制规范,通过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等进行分层管理。与城市保护规划所不同的是,保护范围的划定需要以乡村遗产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为核心,因而在核心保护范围中不仅包括村落范围,还包括与之密切相联系的农田景观保护范围。少量的建设控制地带则是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一些空间。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各种挑战,这些挑战源于乡村遗产的活态属性。

(1) 建筑传承

乡村遗产村落和城市历史街区一样每天都在变化,但两者之间又有明显差异。基于房屋自有权属以及建设管制较弱等原因,在传统民居改造和新民居的建设中,乡村村民具有相当的随意性。为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在建设新民居方面,最大的原因就是原来的房子不够住,一方面是因为家庭人口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苗族或侗族有儿子结婚就必须建新房分家的习俗,还有一部分是想从商建造客栈、商铺和农家乐设施等。

乡村遗产吸引了专家学者、游客、政府各部门的关注,成为了亮点示范,也获得了各方面的资金扶持,但对于村民的这些想法和习俗,却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政府为了保护遗产和建设新农村,做了很多工作,然而许多建设从结果来看却是破坏性的。例如无论房屋的新旧,整个村落都统一刷墙、刷窗和刷屋脊线;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进行水利和道路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这些自上而下的建设工程并未与村民达成共识。同时,调查也显示,村民对本村历史的了解并不多,没有很强的社区文化认同感。对于村民而言,只要不涉及其根本利益,这些建设也被动接受了。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村民的民居改造和建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最终政府都会出资进行整改,对于政府的等、靠、要,使得整个工作变得消极懈怠。各方组织为村民提供的设施例如博物馆、村民活动中心和公共厕所等,以及相应的管理服务,都因缺乏持续的监督管理机制无疾而终。例如在贵州,作为世界银行贷款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的民居修缮子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地方上长期自上而下工作方式,造成项目推进的困难重重。这种方式使得村民因无需付出而缺乏积极性,破坏了村寨原有内生的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的协作机制。这对于建筑传承而言缺少了可持续性的基础,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贵州省世界银行贷款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的民居修缮子项目

--地方长期自上而下工作方式造成项目推进困难重重

(2) 旅游风险

乡村旅游是遗产村落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吸引外资或国家贷款等融资途径打造景区,由旅游公司进行商业化管理经营,村民和外来人员在此经商或提供服务等。然而旅游发展也为其带来了许多问题。景区建设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环境,漂亮的沟渠变成车道,绿色的农田变成停车场地,清澈的河道被填建房经商等等。然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村民们的关心。在相关的调研中,村民认为旅游能为他们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收入增加,其次是增加就业,而专业人士所担心的环境问题、生活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多反馈。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高,但参与基础相对薄弱。社区能力不足、社区认同感弱化、缺乏利益引导、对负面影响缺乏认识、企业与社会占主导地位、制度环境不完善等方面问题都较为突出。

严重的商业化趋势在乡村遗产保护中同样存在。我们需要相应的商业服务,但规模适宜度则仍在探索中。然而,它对乡村遗产的价值体现造成的影响显而易见。规模化经营能够提供村民就业岗位,但当旅游工作收入突然增加的时候,村民就会过于依赖旅游发展,减少农业生产劳动。一旦没有旅游市场,务工村民也很难回到农地工作,这样就会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村民从农民转变成服务工作者或是经商者,再加上外来的经商者,整个村落社区从原有的利益共同体分化成不同的人群。

对旅游产业的过度依赖,使农业生产机制处于遭受破坏的风险之中。乡村遗产的价值,不仅仅是房、山和自然环境,还包括将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生产机制,也包含了整个生态循环系统的存在。像贵州这样山地众多的地方,梯田分布零散,除了本地村民,很难请外村人翻山越岭来农作劳动。当本土的农业生产机制逐步退化后,如何保持本土耕种,如何维持乡村遗产的农业景观等,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贵州肇兴侗寨景区的破坏性建设               村民与外来人员经商带来社区分化的风险

2/4<1234>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