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20年城市规划·长安论坛> 正文

刘加平:新时代城乡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

2020-12-02 09:5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导读

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备受关注的学术会议之一,“城市规划·长安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于11月21-22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加平院士应邀作了题为《新时代城乡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的精彩主旨报告。

新时代城乡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关于既有城区品质提升的探讨;第二方面是关于乡村振兴中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探讨;第三个方面是关于新时代建筑与规划人才结构发展的探讨。

一、既有城区的品质提升

改革开放几十年,城乡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概念。站在“绿色发展”的角度,其内涵不外乎以下三点:城乡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包括城乡广义上的自然环境和建筑室内外环境。城乡人均资源(含能源)消耗量增幅较小,或资源利用效率高。人均污染物(含废弃物)排放量不断减少。经济技术的快速进步,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区土地价格快速上涨,“高密度”成为几乎所有大城市、特别是旧城区的共性特征。在这些“高密度”的旧城区中,存在许多不能满足“绿色、生态宜居”的问题。

当前城区最为典型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高密度城区步行环境中的“盲道问题”。二、既有(旧)城区中“周期性拥堵”、或“潮汐式拥堵”问题。

盲道是为视觉残障者提供的通过触觉感知外部环境的专用道路,其存在背景和使用条件:一、城市的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二、视觉残障者的住所和需要常常光顾的场所。所以,在高密度的大中城市,盲道已经演变成为一种“装饰”,成为城市建设和运营中典型的“鸡肋”现象。

针对高密度城区步行环境中的盲道问题,当前应该开展适宜于高密度城市、方便视觉残障者使用的新的“盲道”步行环境研究。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建立一套全新的、适宜于视觉残障者在高密度城区步行的综合系统。在感知、引导方式方面,可以综合运用视觉残障者的听觉、嗅觉以及上肢的触觉等,而不仅限于下肢的触觉。

周期性或潮汐式拥堵,几乎普遍存在于大中城市既有城区的学校门前路段。表面上看,周期性拥堵是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车流量对道路的需求大于道路的可通行量。但在不同的街区、路段,周期性,或潮汐式拥堵的形成机理差异很大。

针对这一问题,如果能够通过用地调整手段,在既有城区中小学门前建设“一自走式”的地上立体或地下临时停车设施,将学生的上下车停车引入停车设施内,即可彻底解决周期性拥堵问题。

二、乡村振兴中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距离实现上述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我们需要自主研发、原始创新,建构一套适宜于中国乡村特色、全新的“乡村建设体系”,才能实现上述伟大目标。

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难题:第一,现有的各种建设模式或方法,均不适宜于市场经济模式下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巨大。第二,尚未开始研究建立适宜于市场经济模式、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乡村规划、设计、建造、运营、配套技术和产品的建设体系。第三,无法完全否定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之上、以手工、半手工为主的“包工队”模式。第四,因为没有规划、没有专业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安装建设,绿色建筑的实现,没有责任主体。

我国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及宗教信仰差异很大,应该针对不同地域,构建适宜本地区的乡村建设体系。“住房公司”有可能是乡村建设的未来。一、住房公司负责(承揽)乡村建设的建筑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的全部业务。二、住房公司的设计程序简单:是在研究机构已经认定成熟的“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下的实施方案设计。三、住房公司的施工亦较简单:模式化的装配式建筑、机械化施工。四、国家(各级政府)针对农民收入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于本地的优惠或补偿政策,支持住房公司。

三、新时代建筑与规划人才结构发展

(一)建筑与规划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学习、模仿原苏联和欧美国家建筑学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以本科四年为主、可以大量培养建筑类设计人才的建筑院系(建筑老八校)。1978年恢复高考后,建筑院系继续沿用了五十年代建立的教学培养体系。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建筑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然而时至今日,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城市设计五年制培养方案,与五十年代大同小异,依然深深打着计划经济时代职业型教育的烙印。

(二)建筑与规划人才结构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城镇化已经进入新阶段,城乡建设面临宜居、生态、智能、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需求。全国建筑类专业招生院校已经超过300所。应该重构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和层次,为新时代绿色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整合,既需要专业型的规划设计专业人才,也需要掌握厚实基础理论的研究型、管理型规划设计类人才。

建筑与规划人才结构发展未来目标与任务。一、研究、建构适应新时代建筑类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二、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建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体系改革方案。三、研究提出建筑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体系改革方案。四、提出建筑类博士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体系改革方案。

新时代赋予建筑与规划人才的责任。中国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新时代,需要一大批有担当、有能力的建筑类多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并完成建筑类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与模式研究,这是新时代赋予的责任。

供稿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