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其他报告> 正文

周俭: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科学浅见

2023-01-05 10:10 来源:规划中国

导读:

2022年11月20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科学——中规院2022年度“中规智库”规划创新年会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教授周俭在会上做了题为“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科学浅见”的报告。

一、认识

第一,“城市科学”到底是什么?“城市科学”具有复杂性,其研究对象是“城市”,因为城市很复杂,系统也很多,所以“城市科学”是一个学科群。

第一个层面(群)是城市学,例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文化人类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历史学、城市政治经济学、城市美学等,我认为这些是一个城市最本质的学科设计,是从各个系统研究城市本质的属性。

第二个群是研究城市形态与功能、城市功能与结构,包括建筑学、城市住区、城市交通、城市防灾、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土地经济等,涉及的是与城市建设相关的行业或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第三个群是城乡规划,是基于前两个学科的研究基础,是在空间层面对系统或要素的空间安排。从空间统筹视角来看,城乡规划也好,空间规划也好,是基于前面两个“群”的研究基础。三个“群”统筹到规划的相互融合和交叉现在并不是非常密切。正因如此,构建一个城市科学研究的体系的结构框架,其中城市间的学科融合和交叉是必需的。

第二,“城市科学”是以“城市”为对象,研究“城市”这种重要、特殊、复杂的人类社会形态的科学。城市是与其他的人类社会形态、文明形态不完全一样,同时也是复杂的,它包括了社会、制度、经济、空间……的普遍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我们在搞规划的同时就是去理解、去分析、去研究城市人类社会形态的社会、制度、经济构建的普遍发展规律。

所谓普遍发展规律,涉及到城市本质、城市成因、城市机理、城市作用、城市状态,城市问题、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化的规律、城市的自然、社会、经济、空间结构……从这些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去认识城市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态,去理解城市制度、社会、经济、空间的发展规律。

二、以“空间”为对象的城市科学研究思考

以空间视角看,城市科学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城市问题的应对,二是城市结构优化重构,三是城市新形态。不管是大城市病还是城乡差异,很多城市问题都是城市发展带来的需要在空间上解决的问题。另外,城市结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需求、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变化,所以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研究的重点课题。

以“城市空间”为对象,其中之一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发现和掌握城市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变的规律和机理。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密切相关,其中涉及的学科有很多,例如地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工程学(土木建筑、环境安全、水利、交通运输……)等等。

构建城市愿景是空间规划重要任务之一,把握空间的形态,不管是城市本身、城市和乡村,还是城市群、都市圈,都需要从理论角度,例如城市怎么来的、城市是怎样的运作机制和机理等进行正确、客观、科学的理解。再到空间规划和设计的层面,我们需要找到解决、调控、缓解城市问题的方案、实现城市愿景的空间策略。

三、“城市空间形态”研究领域与目标

城市科学从“空间形态”视角研究,需要思考空间形态对城市的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不同城市空间形态与人类的生活质量、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这里提出三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是空间形态本体领域,研究演变机理、历史、过程。城市空间本体的研究,要涉及到空间形态演变的机理,研究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动因、机制,演变的因素包括制度政治因素、经济产业因素和气候因素、地理因素等,从而理解其自身变化的规律。二是从空间与社会领域,与生活质量、文化传承、生产发展的关系,从空间生产、空间正义和空间治理的角度去研究。这里也涉及社会、管理、经济等等其他的学科。三是从空间与文化领域,研究如何结合空间的地域特色传承每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印迹,如何通过文化空间场所的活动激励创新,如何依托文化空间实现当地社会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品质。

在研究方法上,空间研究可以将现代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嫁接到我们的研究领域,比如嫁接数字方法、人工智能等技术。

微信图片_20230105095509.png

图:“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框架示意

四、“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议题

当我们从“城市科学”的层面去思考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议题时,可以发现许多研究的新议题。这些议题应该围绕回答空间形态对社会发展、幸福社会、创新社会是否和如何发生正向作用的,也就是说去研究空间形态的本质和作用机理。空间形态会不会对社会安定、社区稳定以及社会包容、和谐有作用?是不是会对人的心理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文化自信和自豪的影响,对激发或启发创新的影响……如果再延伸,其实还可以有很多值得研究方面。

作为一个学科一定会有它的研究范畴和研究议题。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方向,对“城市空间与文化”的研究可以包括如下议题:

1) 文化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机理,包括规划思想、营城智慧等等。这是文化和空间的关系,是社会、政治的作用机制,是文化传承。

2)文化影响城市住区空间规模的认同,包括邻里交往、文化传统、社会包容、空间正义、公共卫生安全、社区延续与发展等。在历史文化空间中的地方生活场景如果需要保持,就需要研究其形成的机制。

3)“三生空间”形态中的中国文化,包括健康城市、山水城市等。现在很多地方在做山水城市或者公园城市,我们需要思考分析中国文化的逻辑。

4)文化促进空间的韧性,包括兼容性、多样性、转换能力等。

5)文化引导空间政策,包括紧凑性、有机更新等等。

总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首先需要的是关于空间形态的形成过程、机理、机制和动因及其作用的基础研究,嫁接到空间规划与设计,我们需要通过这样的基础性研究找到问题的原因,才能提出解决、调控、缓解城市问题的正确方案及其实施策略,同样我们需要以这样的规律性研究为基础为城市构建新的空间愿景方案。

报告整理:马诗瑶.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