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邵甬:文化保护赋能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2024-03-18 15:4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23年9月24日,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武汉市隆重开幕。在以“规划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专题会议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作题为《文化保护赋能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的主题报告。

未标题-3.png

邵  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1 政策背景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对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与遗产价值

2.1 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

2.1.1 传统村落的整体性

传统村落包括天、地、人三个方面,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够形成丰富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其中,天和地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客观因素,往往是被动的。而人是主动的,它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或是改变周边的环境。所以传统村落能够成为一种文化,人在其中的作用是最关键的。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也都和人密切相关。

以前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通常是从自然环境、形态、结构、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方面提出保护措施。但随着如今对乡村研究的深入,应该更加注重村落的整体性。

2.1.2 村落人地关系的演变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增冲村为例,它的自然条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在这个区域里面,耕地是非常有限而且分散的,但拥有丰富的水源和茂密的树木,自然环境优渥。在历史上,先后有移民进入此区域并在此定居,随着人口的越来越多,原本的村落分迁为几个,并向四周迁移,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那个时候,传统人地关系的特征是“人弱地强”,自然环境非常不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同时人的生产力水平也非常低。

2.png

图1:贵州省的自然条件(资料来源:增冲联合设计)

3.png

图2:增冲村鸟瞰(资料来源:张鹏)

4.png

图3:“人弱地强”的传统特征

2.1.3 乡土智慧协调人地矛盾

在“人弱地强”的情况下,人类通过一定的智慧手段来满足他们生存发展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需求。

5.png

图4:“人弱地强”的传统人地关系特征(Source: authors)

首先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实现食物保障、居住场所、生活的基本保障与设施等,在食物保障方面会通过建造梯田、稻鱼鸭复合等手段,从而形成一种复合式的农业生产系统;在居住的场所,因为土地非常有限,村民的房屋扩张模式采用了向上的方式,通过不同楼层来承载不同功能,从而形成高度集约的生活空间;此外,还把环境中能够碰到的所有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循环利用,形成了物尽其用的生存技巧。

6.png

7.png

图5:复合农业系统示意图

8.png

9.png

图6:增冲村村落选址及典型民居

10.png

图7:传统村落中物尽其用的生存技巧

在此基础上,就要满足安全需求,如实现粮食的安全、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预防等等。侗族村民们发明了禾仓,它可以把防火、防虫,以及粮食晾晒和储藏很好的结合起来,成为了粮食安全的守护者;此外,为了防止自然灾害,通过各种水渠将村子内部的水塘串联起来,起到了多重消防以及排洪的作用。

11.png

图8:禾仓

12.png

13.png

图9:明清-民国时期,增冲村落周边一系列的水塘

最后,它们还会通过一些空间建造手段,来满足社会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比如在村庄内部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社会交往空间,如由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形成了日常交往的社会空间,而侗寨中的鼓楼具有议事、交往、节庆等多重功能,同时也是侗寨的象征,带来强烈的身份认同。

14.png

15.png

图10:村落中的日常交往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侗寨不是简单的一个个要素的集合,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在逻辑。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在人弱地强的限制下,通过乡土智慧,形成人和地的相对平衡,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16.png

图11:增冲乡土智慧的作用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物质文化,即乡村居民长期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的文化,如乡村田园景观、聚落景观、建筑、饮食、土特产品等;第二个层面是制度文化,即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社会秩序而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及礼仪规范,如礼仪文化、乡村权力制度文化等;第三个层面是精神文化,是指乡村作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结构与情感模式,如价值观、自然观、生存观等。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的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与遗产价值。

2.2  村落的人地关系特征演变

在人类生产力水平还没有得到大幅度提升时,自然环境也并没有根据人类的生产、生活习惯被人类所改造时,村落的人地关系特征体现为“人弱地强”。此时,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需求被自然条件所限制。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传统的人地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如今我们如果再说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不能仅仅停留在桥、塔、鼓楼、人居建筑等形态上,而应该更整体、更动态地看待它。因为“人地关系”发生了改变,以往是“人弱地强”,现在我们看到逐渐转化为了“地弱人强”,即以人类现在的生产水平,能够很快的改造自然、改造环境。比如增冲村,它的新村发展不再考虑因地就势,也不再考虑水系的重要性,而是简单的按照当下的规则、死板的规划方式来进行建设。另外“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演变成了一种业绩指标,例如一定要做的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和老百姓的日常传统生活方式相背离,以致于建成之后即废弃,造成资源浪费。

17.png

图12:新型 “人地关系”(左图:“人弱地强”的人地关系;右图:“人强地弱”的人地关系)

2.3 传统村落:新的发展挑战

传统村落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物质、制度和精神。物质方面,村落内部传统环境衰败,城乡差距逐渐加大,例如医疗、教育等资源,城市的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村庄;制度方面,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空心化,造成乡村社区瓦解,人才流失,自组织能力欠缺;精神层面,文化多样性降低,滋养精神的文化厚土面临消失的威胁,大量传统的村落面临着被很异化的改造或者衰败。

2.4 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

今天我们重温传统乡土智慧,保护乡村遗产,并不仅仅要解析其历史文化价值,更不是要复制这样的传统智慧,而是在新的人地矛盾下,当代人如何更好地对待宝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如何管理和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共同为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当代的乡土智慧。

#3 文化保护赋能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文化保护赋能传统乡村振兴具有双重含义:一层含义是通过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赋能,在乡村振兴中对应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另一层含义是用文化的方式来赋能,学习乡村原本的深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今天的乡村振兴赋能,对应的是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

3.1 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在做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时候,首先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每个村落能够生存下来,能够形成那么好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凝聚了先人们千百年来非常多的智慧,这些智慧需要我们挖掘,要深入理解其价值,并且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涵养和教育作用。比如,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要考虑更多的综合目标,比如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在发展思路上,我们以前往往是结果导向,而我们现在要更多的强调一种过程导向。要看在这个过程当中,村民的意识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是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发展方向上,要从现在的迎合型转向引导型,引导游客和居民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从而让他们有更深入的体验。其次,我们还要文化自强,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村落的脆弱性,构建整体保护与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

18.png

图13:乡村旅游中需要树立文化自信的途径

3.2 皖南地区的整体保护与协同发展

皖南地区保有着很多古村落,风景优美,例如西递、宏村、南屏等。2012年数据表明,西递、宏村每年的游客量特别多,但是其他的门可罗雀。就此我们做了调查,我们发现历史上皖南地区古村落非常多,他们形成了一个整体,但是目前仅有列入世界遗产地的西递、宏村古村落的旅游收入确实要远大于其他村落。同时,村落的布局是点状的、分散的,皖南地区内的次级文化是比较模糊的,人们对皖南形成了一种笼统的、单一的意象。

19.png

图14:皖南古村落旅游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 作者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20.png

21.png

22.png

图15:皖南地区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通过规划手段,首先我们把城、镇、村、街区、建筑这些分散的点关联起来,其次把河网水道、古驿道等文化线路连起来,最后按照地形地貌、地域文化将相似的斑块集聚起来,最终形成了涵盖文化区-文化单元-文化节点三个空间层级的皖南地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框架图。这些村落形成一个整体以后,在每个文化单元里面,原来是各自为政的,甚至恶性竞争的,慢慢的走向一种协同、合作的方式。甚至有一些是跨区域的,跨省、跨市的形成这样一种机制。

23.png

图16:皖南地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框架图(来源:UHC)

24.png

图17:文化单元的整体保护与协同发展(来源:邵甬)

25.png

图18:建立以“文化单元”为基础的跨行政区长效保护机制(资料来源:UHC)

3.2 南粤古驿道区域的整体保护与协同发展

3.2.1 沿线传统乡村面临困境

广东因为地理环境、资源产业、移民文化等等因素,它的粤北、粤东、粤西、珠三角呈现非常多样化的内容。但是历史上这些都在南粤古驿道的边上,就像现在铁路线、高速路等等边上,它们在历史上因驿道而繁荣,是人居型遗产的杰出代表,有些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但是后来交通的系统完全改变了,作为驿道价值载体的沿线镇村,古代是发达地区,现代却因为交通改变而衰落。数据显示,南粤古驿道线路两侧5公里范围内约有1320个省定贫困村,占全省总数的60%。由于经济的衰退,这些区域的村庄也随之而来了一系列问题:年久失修,传统的非遗逐渐消亡,村落的空心化、老龄化等。

26.png

图19:南粤古驿道案例周边贫困村的分布

27.png

图20:贫困村面临的问题

3.2.2 南粤古驿道的保护

2016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打造8处南粤古驿道示范段;2017年编制完成《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8年踏勘普查了1000多公里的古道、沿线遗存和周边村庄,全面推进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包括建立了自然-人文环境,有形-无形相结合的综合保护体系。比如把自然本底、驿道遗产本体、驿道骨架体系、驿道承载的无形文化都梳理出来,进行整体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至2020年初,已经修复了18条重点线路。

28.png

图21:南粤古驿道保护和修复思路图示

广东省也自上而下推行了一套政策,以及包括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形成了“古驿道+体育、+教育、+旅游、+教育、+特色产业”等的发展路径,效果也非常明显。对乡土遗产进行保护和修缮,物质空间得到了改善;同步建设修缮公共、基础设施伴随驿道,提升了人居环境;另外还促进了产业转型,实现了精准扶贫,将孤立的乡村与其他旅游资源整合进“古驿道”旅游的框架之中,现重点线路沿线的125个省定贫困村完成脱贫,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整个过程中,还有大量的人才引入,通过志愿者的带动和特色活动组织,促进村民回流参与保护和村庄建设,提升自治能力。

29.png

图22:“古驿道+”的发展理念

3.3 云龙县的整体保护与协同发展

云龙县有两千余年建制历史,在澜沧江、沘江河谷分布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它有三个国家级文保、两个省级文保、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十七个中国传统村落。

30.png

图23:云龙县自然与文化资源分布图

沘江河谷就是一个盐谷,自古就有自流盐。当地的居民在发现有这样的特殊条件之后,就使用掘井技术,把盐开采上来。之后随着技术不断的升级,在这个区域又出现了咸淡分离的技术,分离卤水和淡水等。滨江地区散布着的自然文保单位、传统村落等,都是因为盐井来形成的。

31.png

图24:云龙县高程图及盐井位置

典型河谷断面呈现U字形,江、河、溪的边上往往有盐井,围绕着盐井就是生产和盐神信仰的空间;再往上才是村民生活的部分,街市店铺、民居院落等聚集;再往上是文庙、道观、三崇庙等信仰空间,形成了典型的盐井村的空间格局。

32.png

图25:沘江河谷典型断面及鸟瞰图

3.3.1 大理云龙沘江河谷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

云龙县沘江河谷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基本是以井代耕,通过卖盐所得的收入从其他的农耕村落里面买粮食。村落的形态,也是由盐的生产格局而发展来的,盐村有产盐的、有运盐的、有销盐的。加上国家对盐的重视,所以盐业管理也十分严格,形成了井地文化的共同体,包含了盐的分配、盐的运输、盐的销售等等。由于有盐,这里会有各个地域的人来此进行买卖,所以在当地白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又逐渐增加了儒家、道家等其他的一些文化习俗,还有非常特殊的盐神信仰。这些村落也形成了和盐相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诺邓火腿、马帮文化等,村落和村落之间相互连接的盐马古道,沘江河上面的37座古桥梁。

通过调研基本上确定了盐马古道的位置,有沿河分布的、有跨过高山联系的。虽然每个盐井村不大,但事实上,它整体形成了一种盐文化景观:盐谷、盐江、盐井、盐村、盐俗,通过盐马古道联系起来。比起单个村的保护,这种串联起来的村落群整体文化更重要。所以我们要强调传统村落的整体性、廊道性。整体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要远大于单个村。包括它衍生出来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在今天也是非常重要的。

33.png

图26:盐马古道位置示意图及价值分析

3.3.2 云龙盐井村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虽然云龙县拥有众多的物质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但是现状的情况并不好,第一是交通非常不发达;第二是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井盐被海盐所代替,地区的特色产业也已经非常的弱。所以现状就是自然与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消失、碎片化很严重;与盐产业的关联性已经消失;“谷、江”尚在,但是盐村和盐道开始破碎;盐业衰弱,百业待兴;景观也缺乏保护和引导。

针对这些现状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涵盖了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首先是整体保护方面:连点、串线、成网,形成了整体保护的框架和协同治理的机制,包括盐谷保护、生态修复、盐道普查标注、道网联通、盐村集群保护、差异化发展等。其次是协同治理机制:乡村振兴要协同,把村庄都整合起来,然后整个区域发展要协同,不只是区域自己要做得好,还要和外面更大的州县,例如南亚廊道、茶马古道,还有更大的区域范围里面协同,最终能够再现盐谷、盐业、盐道、盐村的文化生态系统。

34.png

图27:整体保护框架+协同治理机制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某一支力量单方面的努力,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促进这片区域的振兴。一方面向上争取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区、县、州、省、国家级的资源,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另外一方面,在当地做大量的培训工作。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达到能力建设,从而实现人才振兴。

35.png

图28:南粤古驿道治理模式借鉴

#4 结  语

我们要从传统村落学习乡土智慧:在传统村落里面,我们会看到对人需求的管理,比如为了更好的利益,每个房子都是纵向发展;水渠和水塘的系统,都要挨家挨户门前流过的。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人的需求管理是发展当代乡土智慧的前提。比如叶岱夫说“人地关系中,地是没有自身利益,而人却要从地中谋求利益,人类对自然有生存、发展、生活享受,占有欲被占有、占多或占少,投入与产出等不同的利益驱动,人地关系的紧张,实际上是人对地物质利益驱动的结果”。所以说今天我们如果要更好的处理人地关系,首先要看我们自己在当下的需求如何更好的管理。这其实也就是如何用更可持续的方式来发展。另外,孔子也说“礼失求诸野”,在当下中国传统的村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乡土智慧,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非常多解答的方案,也可以有很多的启发。

报告整理:田永兵  乡村分会志愿者,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