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翟国方:新常态背景下的城市防灾规划转型

2015-09-21 14:5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9月20日上午,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专题会议十五“ 新常态下的城市安全与防灾”在中天凯悦酒店会议厅召开。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翟国方教授作了题为《新常态背景下的城市防灾规划转型》的特邀主题报告。

翟国方 学会城市与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翟教授从新常态的背景出发,对中国城市防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建国以后来说中国城市防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为唐山大地震为标志,在之前我们国际上关注很少;第二个阶段是90年联合国的国际减灾文件,然后1988年提出中国的减灾的规划文件,这个时候中国相应联合国的呼吁,关注城市防灾;第二个阶段是汶川地震之后,2008年以后我们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规划标准完善。

同时,对国际城市的防灾的发展历程做了分析,重点对日本城市安全和防灾进行了分析,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高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防灾的先进国家,日本的城市防灾和他们的经济发展三个阶段息息相关,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人的死亡率是很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防灾也相应的做出了调整,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提出了国土强韧化基本化,翻译成中文就是韧性国土综合化,风险社会与弹性城市就是与这个相关。

他认为中国目前在新常态下,城市的安全与防灾转型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转型:

第一个转型是要从最初的防灾为主,转变防减结合,再转变到增强城市韧性。首先他解释了什么是韧性,就是要防灾,减灾,灾后重建的恢复能力。国际内韧性城市的规划是08年开始,现在全球变化,环境的发展,环境的灾害,扩展到城市的公共安全,这是一个大趋势。之前我们有些国内防灾减灾问题的专家,总的概念对国内的城市不是很清晰,我们中国介绍韧性或者弹性城市的第一篇论文,在2012年加上媒体的报道也就3篇,现在我们国内也提出弹性城市或者韧性城市的提升,并且非常重视这样的工作。包括深圳市福田区城市风险综合评估的研究,合肥市的研究,所以国内这方面也在逐渐增强,。

第二个是要从以前工程性规划为主,转到全社会参与的。像日本,他们主要从城市、从社会、从个人这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协同开展进行防灾少灾的工作,社会的话要加强防灾教育,到提升放防灾意识,个人购买防灾保险,家里的防灾备用品。也就是更多的由这个城市为主转化为城市社会个人协同配合进行防灾。然后还有一个信息的公开,就是灾害风险的公开,比方说地震风险。然后是地震保险,这是个人自己的应接准备,个人的防灾行为大大的增加,中国很少购买地震保险,这个可能需要提高认识。我们做过中日韩的问题调查,可能发现中国人的城市风险城市非常低,日本和韩国非常高。

第三个是在信息背景这个大的趋势,转变到智慧城市防灾。数据是城市收集,评估的一个部分或者完整的过程。日本的防灾建设,就是那个地方发生地震会系统里马上出现,会及时的预测出信息。这个预警顺序是很完善,然后这个放在通讯系统是完善的从中央到地方,还有是及时预警,电机还有煤气管道,可以避免地震造成的灾害。这个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大大缩短预警时间,由50年代的17分钟,到目前的预警系统时间2分钟就可以预警。这个地方发生地震马上就可以得出另一个地区海哮的的发生时间。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微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发送信息。准备开发这样的信息,把整个形成一个整体。利用我们手机、电脑进行防灾教育。怎么样互动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安全提升,我们要形成这样的互动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及时的关注城市社会的舆情。

最后,翟教授总结,中国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这个新常态仅是政治、社会环境的,城市防灾规划,即受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中国的防灾的减灾,提高城市的韧性,更多地发挥每一个城市居民参与作用,并运用大数据,来提升我们城市防灾规划。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