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学术对话二十二:健康城市规划的尺度与效应

2017-11-24 20:2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7年11月20日上午,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的2017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健康城市规划的尺度与效应,在广东省东莞市年会分会场召开。

会议邀请了众多健康城市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共同讨论以下几个议题:

1)城市规模影响着通勤时间、交通方式和体能锻炼时间等,是否城市越小越健康?

2)针对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空间特点,健康城市规划技术和方法的差异点是什么?

3)针对不同的空间要素(土地使用、道路交通、绿地和开发空间等),健康城市规划技术和方法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4)在我国的不同规模城市中,如何推进健康城市规划的实践?

百余位规划同仁、老师和学生参与了此次学术对话。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院长助理、亚洲开发银行-同济大学城市知识中心执行副主任王兰担任学术对话主持人,她首先介绍了健康城市规划和设计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理论框架,并通过国外案例和基于国内数据的实证研究指出健康城市研究的必要性。随后,她总结了目前主要的三大研究板块包括健康城市的基础研究、规划设计实践和健康影响评估。最后,她分享了自己以呼吸健康为核心的实证研究、健康导向的规划设计实践、以及初步推进的健康影响评估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孙斌栋首先就建成环境、出行和超重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汇报。通过对我国2010年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人口密度、公交站距离、土地混合度,以及个人的居住地点、年龄、性别、收入等都是肥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要素。研究结果显示,过高的人口密度并不利于大家保持健康。另外,他还提到,不同研究角度会体现具有不同价值观的研究结果,政府决策时应综合考虑。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谭少华:规划干预应该以人为本,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公园能够促进步行,减缓压力,有助于保持健康。因此,他的研究将公园的物质环境具体量化为自然性因子、感知性因子等,同时对人群在公园里的活动规律、轨迹进行调查,从公园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进行环境优化,创造健康生活。

学会理事,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健康城市议题越来越热,并逐渐发展变成普遍研究的问题。中国的研究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研究结论和方法,应该更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在健康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规划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这次与王兰老师一起,与威尼斯建筑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联合城市设计也选择了健康城市,共同探索规划在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的设计原则。

学会的理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前院长周婕:肥胖很大程度上源于惰性,这是我们城市化要面对的问题。如今城市空间高楼大厦密集,但没有一个真的意义上的健康小区。对于一些有特殊资源的小镇,可考虑从如何推进健康的角度发展。如何能够更好的做城乡统筹,更好的既享受田园生活又享受城市多样性,需要我们在健康城市概念之外更大的范围去思考。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江评:谈到建成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不是单独的一个影响指标;个人的收入,生活方式的选择,及服务设施都会影响健康结果。在不同的城市气候和条件下,建成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会不同,例如在香港高密度的情况下,日照和绿地的影响会明显。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董慰:不同城市发展时期、不同地区之间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健康,因此探讨能够推广的研究非常有价值,给很多城市提供参考。城市多元性给健康研究提出挑战;同时建成环境和个人生活方式等之间对健康的影响有不同的度,需要同时考虑。例如什么规模的公园、什么样的生活节奏能鼓励锻炼值得大家去探讨。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詹庆明介绍了在中微观城市尺度上的风道规划。通过对大气候、风向和风速等要素分析,风道规划将对现有建成环境进行调整,改善城市的风场,从而可能在夏季减缓热岛效应,在冬季降低颗粒物浓度。同时指导规划管控指标的确立,如风口、建筑方向、绿化等,创造更好的环境和健康的城市。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创规划师黄珏阐述了上海总体规划层面15分钟生活圈规划的设计理念和具体内容。15分钟生活圈倡导以人的出行距离为基本单元,可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的步行和骑行可达性。同时提出了微观的生活圈的理念和标准应该纳入总体规划体系、城市设计等范畴;通过微观尺度设计指导宏观尺度具有积极意义。

学会理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新哲:健康城市是对城市发展的更高要求。它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并有一定的韧性,其次应该有健康的文化氛围,需要从人的意识上有对支持健康行为的一种理念宣传。规划师应该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体现出健康理念,包括对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城市研究可以揭示人们在不同空间模式下的行为规律,优化规划设计原则。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朝晖:健康城市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城市规划通过对空间的分配、资金的分配、优先权的分配,决定了城市整体格局的构建,从而影响人们对时间的分配,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城市最重要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主,应当思考规划是否真的促进了人的健康。需要针对特定疾病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做实证研究,重新测试过去我们认为的正确规划理念。

最后,主持人代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吴志强发言,提出了健康城市研究的思考方向:我们在谈的到底是城市的健康(Health of City),还是城市里的健康(Health in City)?就此,王兰教授所秉持观点是将人的健康结果作为核心的健康城市理念,城市整体的健康将优化个体的健康。会议最后,她总结道:规划师可以作用的要素有土地、空间形态、道路、公共空间和绿地等,在机制设置方面肯定需要共享公示共建。对于今后的研究,希望研究学者们能从居民行为选择、健康空间需求和健康结果研究推进,将研究与规划实践紧密结合,共同以健康城市和社区为抓手,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