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石楠:一加一究竟等于几?

2018-11-30 08:5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18年11月26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十七——城市大脑与未来城市挑战,在杭州市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石楠秘书长应邀作题为“一加一究竟等于几”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他强调品质发展需要精准管理支撑,从定性到定量的总体精准,从定量到定制的个体精准,从定制到定律的模糊精准,从定律到定论的普遍精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联姻,不仅必须而且可能。这需要更多公益机构搭建公共平台,而不是夸大其词的技术作秀、利益驱动的技术营销、违背规则的技术监控。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核心技术的数字革命和智慧技术正不断影响着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实现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带来了机遇,也对未来城市发展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大脑作为实现智慧城市发展目标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不仅会积极改变未来城市的空间形态、产业结构、城乡关系、交通网络等内容,也会带来对未来城市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人文伦理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迫切需要加强城市大脑与城市规划者的合作交流。

2018年11月26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应邀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十七(城市大脑与未来城市挑战)演讲,题目为“一加一究竟等于几?”,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01  重术轻学的规划传统

中国古代城乡规划始终处于政治技术的实用性层面,不具备独立的学科地位,不重视理论体系的建立。我们关注的问题是“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强调的是具体做法,轻“学”而重“术”。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1+1=2,这是经验数据,而我们这么多年就在经验环境中工作。在我们有限的知识体系中,如都邑选址、区域人地相称及城乡治理、城乡空间与社会治理、阴阳数术、营造则例等,靠经验来工作精确性确实不够,但是精确性是不是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方向?一方面,我震惊于城市大脑的精确,另一方面,我不愿意放弃我们的传统。

02  总体精准:从定性到定量

规划学科的传统包括艺术、美学、地理学、工程科学等。规划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城市发展的规则加上大量的经验积累。从六、七十年代起,地理学介入城市规划,我们开始用空间分析、区域分析来解决诸如城市和工厂选址的问题,这让城市规划从依靠经验、模糊的科学向精准的科学转变,但是这种精准仍然是模糊的。看到“一种科学只有成功的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后,我想,我们真的要走精确、科学、定量的道路。

我们的精确基于大量统计数据,从样本抽样调查,得到了总量和平均量,但是这就是城市吗?肯定不是。科学数据显示,1+1的结果在1.95-2.05之间,统计调整等于2.00。我们国家城镇化水平连续多年的增速是1个百分点,怎么那么精确?这是有调控的城镇化,事实上它是大量统计数据的调整,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当时,城市规划指标进行修改,城市建设人均用地100平米,这个数据基于285个城市的统计结果。我当时崇拜数据,认为这就是科学。但是当我到了一个工业城市后,发现城市建设人均用地100平米根本不可能适用。所以,这么一种整体精准虽然实现了突破,但这种突破是远远不够的。

03  个体精准:从定量到定制

100平方米/人的问题受到城市规模、城市区位、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平均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维,通过控制供给的总量来实现每个人绝对的平均值,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后,市场在产品供给侧方面有了更大的影响。因此,这种基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包括衣服的均码、人均100平米的指标等人均指标,随着市场化,都受到巨大挑战,面临着极差太大、不均衡的问题。要想寻求改变,就要从定量到定制转变。

从城市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城市用地、设施也需要考虑定制。云栖小镇过去是工业区,现在是一个创新服务产业区,这就是一种定制,是一种市场化的选择。城市设施的服务半径,我们所熟知的15分钟生活圈,都是由数量的供向侧转变为空间的供给侧,由定量走向定制。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传统理论(如厂商平衡等)受到挑战,后温饱、后小康时代的城市里,从生产地-消费地的平衡走向网络化均衡,当我们谈及区位时不再只是物理空间,还有虚拟空间。我们怎么能满足“人的需求”?怎么能让老百姓满足?满足和幸福都不是拿数字来衡量的,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我们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十九大提出“美丽”这个词,美丽更强调的是人的感受,如何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成为城乡规划工作中的新挑战,传统的规划理论已经不适用了。大数据、AI时代的城市生活为个体需求提供了精准、多元、海量的数据支撑,将城市打造成一个以个体为中心,以人的体验与感受为本的生活圈。

04  模糊精准:从定制到定律

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实体,它还有情感空间。城市的特点在于,自身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我们对于城市的认识还很微小、很肤浅,城市不是简单的几何运算和物理实验,规律的探讨比现象的展示和数据的分析更重要。我们一定要认识、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找到城市增长背后的逻辑,这种逻辑不是简单的精准,而是一种模糊的精准。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它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从定制到定律,有两点思考。

1、规划的不可验证性。规划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优化的过程。我们讲一张蓝图干到底,这张蓝图就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最关键的是,战略原则、总体结构不能改,而具体的、局部可以不断变化。

2、规划有限求解。人类理性存在局限性,而未知世界却有无限的“非理性”。从政策上来说就是刚性管控和战略指引。

05  普遍精准:从定律到定论

从定律到定论,有几点思考。

1、中国经验到国际价值。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的许多优秀经验引发国际规划界学习。

2、差异化战略后:总体提升、优化,加强短板、保住底线。刚性管控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何在保证总量增长的同时保证更多的公平,这不是算法能够解决的问题。

3、技术创新对城市治理的推动作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联姻促进城市的品质发展。

4、城市大脑与人类大脑的类比。城市大脑拥有统计数据、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功能,就像人脑存储(记忆)、意识(情感)、控制(支配)、学习(创造)。城市是有温度、有情感的,人民的满意度与情感、精神追求息息相关。怎么能把城市大脑变成一个公共平台,让更多市民受益,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06  现实挑战与历史使命

城市的现实挑战与历史使命,面对各种约束条件,如:资源环境承载力、公共财政、法制化。需求端体现在文化艺术、精神层面、社会公平等方面。我们需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满足人民满意度;以客户定制为基准,方为行业生存之道;以需求挖掘为策略,乃为行业发展走向。智慧城市的真谛在于探求和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不应该是理念先导、厂商推动、用户买单的shopping spree;不是夸大其词的技术作秀,不是利益驱动的技术营销,也不是违背规则的技术监控。品质、分享等理念在城市工作中的出发点,在于对个体的关注。

07  规划工作的精妙与乐趣

习近平总书记这三句话讲得好: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指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我们要研究城市大脑怎么让我们的城市宜居、有活力,让人民满意,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1+1究竟等于几?

对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导向的中高速增长,1+1≥2。

对于资源环境,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可持续发展,1+1≤1。

对于社会发展,We share a VISION of CITIES FOR ALL,1+1=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