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对话二十六:长三角跨界地区协同发展_学会专区_中国城市规划网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的新理念,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资源最集聚的地区,其一体化进程更是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进博会上明确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长三角的区域协同进入了新阶段。
11月26日上午,由中规院上海分院组织的 “长三角跨界地区协同发展”学术对话在杭州规划年会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保军院长主持,聚焦一体化和跨界协同,与会嘉宾就长三角一体化目标、标准、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及不同地区的跨界发展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一、主题汇报
中科院南地所陈雯主任首先作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思考”的报告,她从理论上阐述了一体化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益处以及障碍,提出如何通过改革解决障碍,促进有条件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她认为一体化当前最核心问题在于“中心极化、市场化引导的产业分工协作机制不足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三方面,需要从基础设施(交通和信息化)联通、流空间的畅通、统一市场与功能分工、社会公平与福利均衡、制度安排五个方面层层递进。目前的重点应当突出社会福利与制度安排的一体化推进,注重发挥上海龙头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郑德高院长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阶段、总体要求与近期行动、核心特征三个方面作了主题报告。他通过具体详实的数据为长三角经济和人口进行了画象,并结合国家发展政策提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重点,一是长三角的目标应从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关注经济、生态、科技、文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基础设施、要素、标准、制度的一体化发展。二是评价指标应与目标一致,三是空间维度上应找到大中小尺度下的关注重点与节点,四是体制机制的同步推进。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规处熊健处长就上海正在推进的跨界地区协同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主题汇报。从实践的角度指出跨界地区一体化发展需要识别跨界地区的空间层次、明确跨界地区的协同目标、落实跨界地区的行动计划、完善规划协同的长效机制。跨界地区协同规划应从聚焦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方案向战略策略性协同平台转变,应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推动区域形成整体共识,共同落实行动计划,解决实际问题。
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陈小卉副理事长就江苏临沪地区和上海的一体化基础与协同战略进行了主题汇报。总体思路是希望对接上海、一体建设、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其中江苏临沪跨界协同关键要素是交通、敏感性设施、生态空间等。最后,就跨界协同发展机制表明了思考方向,希望深化长三角规划协商机制并重视跨界规划协调。
二、专家对话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民教授提出需要明确区域一体化的范畴和领域。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是2.2亿人口的大范围区域?还是分层次的不同区域?范围是需要仔细研究的,不能越铺越大,否则难以协调。在一体化领域方面,应从发展、底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社会管理等角度谋求区域整体更高水平的发展。
中规院张菁副总规划师赞同长三角从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的观点。她提到正在编制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其中涉及长三角地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生态安全是不可回避的。应当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共同研究环境治理方式。同时注重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的协调,强调生态优先理念,提出整体空间格局的调整思路。
中规院上海分院孙娟副院长认为小尺度一体化已经达成一定共识,在实践中有成效。区域协同的核心是目标愿景导向,在共同的目标、价值和标准下达成共识,上海跨界城镇圈规划是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大区域尺度的区域一体化方向明确,但操作难度大,在制度障碍破除等方面尚存在困惑,应结合理论和实践有更多讨论与思考。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原经济地理部主任胡序威提出应关注区域界限和国际化发展。第一版长三角区域规划的空间范围是从地理界限来考虑,现在一定是不一样的,长三角概念一提出来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不能完全固守在原来的边界。第二点是国际化,长三角是国际上的发展核心区,需要有国际活动的落脚点,包括文化互通和语言便利,才能建立长期国际联系。
会议最后,中规院杨保军院长对此次对话进行了总结。杨院长指出长三角是国家发展最核心的地区,我们国家的发展高度主要看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区域协同和一体化的工作前后持续很多年,过去是学术自觉,现在是国家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到了新阶段,区域内城市都应该主动融入一体化浪潮当中,发挥各自优势,凝聚各界共识,建成一个世界最好的地区。